「卵巢癌」──香港女性十大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卵巢癌約有近六百宗發病個案,排行十大女性癌症的第六位。數字仍有上升趨勢,不容忽視。
三十五歲的程小姐,經常都感到「肚脹脹」,腸胃不適,還有便秘的情況。但她一直以為自己是腸胃問題,所以沒有理會。直至這情況持續三、四個月後才去求醫,經詳細檢查後,原來卵巢已有一個15厘米的腫瘤,證實患上第三期卵巢癌。
譚家輝醫生表示,初期卵巢癌沒有明顯病徵。
卵巢癌初期病徵並不明顯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醫生表示,由於女性的卵巢較細,正常大約只有3厘米,而卵巢存在於較大的盆腔內。所以卵巢即使有腫瘤,甚至大至10厘米,患者都可能全不知情,所以初期卵巢癌可以說沒有明顯病徵。相反,當腫瘤漸大,甚至擴散,會影響至腸道或胃部等。所以卵巢癌的三、四期病徵,會出現與腸胃病差不多的徵狀,包括「肚脹肚谷」、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通等。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副主任關永康醫生指出,由於有近4成患者發現有卵巢癌時已是第三或第四期,不少已擴散至其他部位如腹膜或淋巴。這是由於盆腔與腹腔如隧道一樣是互相流通的。所以如果腫瘤一旦侵蝕了卵巢的表皮層,會即時走出盆腔,甚至會走到整個腹腔。故卵巢癌的擴散速率會比其他癌症都快,可在短時間內,由第一期轉變成第三期癌症。加上卵巢癌的復發率高,故卵巢癌的死亡率亦偏高。
從病理學上分析,約9成患者為「上皮性卵巢癌」,即癌細胞出現於卵巢的上皮層。約1成患者是「生殖細胞卵巢癌」及「性索間質卵巢癌」。
有家族病史婦女要提高警覺
譚家輝醫生指,根據臨床經驗,患卵巢癌沒有特別成因,而當中的高危人士,包括從未生育或有家族病史的女士。有親人曾患卵巢癌的婦女,她們體內可能存在著一種「BRCA1」或「BRCA2」的基因變異。這些都是誘發卵巢癌的基因,所以一旦檢查出她們體內存有這兩種基因,醫生都建議她們做定期監察,甚至接受一個預防性的手術。
卵巢癌的治療上,首要治療是以手術切除。譚家輝醫生稱,由於復發率高,所以即使患者只有一邊卵巢有腫瘤,但為安全著想他會建議患者將兩邊卵巢、兩條輸卵管及子宮一併切除,以減低復發風險。
關永康醫生指出,不少卵巢癌治療以手術配合化療。
新標靶藥物對治療非常顯注
關永康醫生指出,現時治療都會用手術配合化療。如患者腫瘤影響的範圍太大,會先進行手術前化療,使腫瘤縮小後再做手術切除。而視乎不同患者情況,有機會在手術後,患者亦會用化療繼續治療,以控制癌細胞。他又表示,現時標靶藥治療用在卵巢癌上,近年亦有新突破。因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通過了針對治療由遺傳基因引發的癌症(例如BRCA1或BRCA2)的標靶藥物,效果亦非常顯注。他補充,雖然這種新標靶藥只可治療由遺傳基因引致的卵巢癌,即使只有10至15%的卵巢癌患者可使用,但對治療卵巢癌上已向前邁進一大步。
要成功戰勝卵巢癌,關永康醫生認為,除了跟隨醫生指示接受治療外,患者的心理質素很重要。他以早前一個病者為例,一位40歲女士發現頸部淋巴腫脹,經反覆檢查後,發現原來卵巢癌已擴散至頸淋巴,確診為第四期(末期)的卵巢癌。但這位女士沒有放棄,聽從醫生指示,做化療、打標靶藥,最後擴散的腫瘤得以受控,縮小至卵巢範圍內,甚至可用手術成功切除,至今患者已近十年並無復發。所以他鼓勵患者及家人,不可以為癌症期數而輕易放棄治療。
雖然現時沒有特別方法預防卵巢癌,但譚家輝醫生指,除了本身有家族病史患者必須緊密監察外,一般婦女可以透過每年做驗身,或定期婦科檢查有效找出卵巢癌。
卵巢癌及腹膜癌系列文章
- 研究:三大泌尿系統癌症—前列腺癌、膀胱癌及腎癌 全球發病率趨升
- 鼻竇炎6症狀可同時出現 急性慢性治療有分別 洗鼻改善鼻塞
- 照護食着重食物質地、營養吸收 吞嚥困難者慎吃黏稠軟滑食物 自製軟餐Tips
- 椎間盤突出常見腰頸椎 局部劇痛嚴重走路也困難 水中物理治療有效嗎?
- 【DSE放榜】投身醫護實務工作 由物理治療助理起步培訓
- 【前列腺增生】尿頻、夜尿、小便乏力 以為「屙慢少少」不理會 可招腎衰竭
- 肺炎球菌可引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接種疫苗知多啲
- 淋巴水腫是慢性發炎 病情分4期 了解整合性淋巴退腫治療
-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增 病毒6至10月較活躍 醫學會籲接種疫苗
- 【DSE放榜】競爭+壓力 專家:長期內捲vs.躺平可致失眠抑鬱 「45度人生」折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