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皮膚是身體最大器官,隨年齡增加,皮膚也會出現老化。老年人皮膚往往較粗糙而且乾燥。如果加上天氣乾燥,或受長期病患影響,皮膚乾燥、痕癢的問題便會惡化。中醫認為年老皮膚乾燥與陰虛、津液不足有關,通過藥物、食療,以及適當的皮膚護理,有助滋陰潤膚,擺脫秋乾。
皮膚老化 易龜裂有傷口
老年人皮膚容易乾燥的原因,與體液減少、汗腺萎縮、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血管收縮、代謝衰退等都有關係。隨年齡增長,當皮膚角質層水分含量少於10%時(正常應為10至30%),皮膚就會乾燥、脫屑、粗糙等,容易出現痕癢、濕疹。由於病徵通常在夜間加重,常影響到患者的睡眠質素。當皮膚太乾或痕癢難耐,有可能出現皮膚龜裂,或在抓癢時造成傷口、流血,萬一不慎出現感染,問題就會變得更複雜。
血虛風燥可致抽搐痙攣
根據中醫的理解,皮膚乾燥與潤澤主要和體內的津液、精血是否充足有關,而這些有滋潤、濡養作用的物質屬性為陰。《黃帝內經》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當年齡增加,常會出現陰津減少的生理改變(女性更加明顯)。當陰氣開始減退,一方面會令身體缺少滋潤,出現皮膚乾燥、口乾、眼乾等問題。另一方面由於陰陽失衡,部分中老年人會有陰虛燥熱的反應,如變得煩躁、易惹激、多夢、早醒等。
如果本身長期失眠,或熬夜操勞,或愛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飲水不足,或罹患像消渴等會進一步耗傷陰津的疾病,津液、精血的虧虛便會更加嚴重。中醫認為當陰虛到達一個程度,便會誘發「內風」,中醫術語稱為「陰虛動風」或「血虛風燥」,在臨牀上除了可引起皮膚痕癢,還可以引致震顫、抽搐、痙攣等「風性主動」的問題。
要改善長者皮膚乾燥、痕癢,中醫會透過滋陰、補血、填精、生津,改善陰虛失調。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只要多飲水就能補充津液,改善陰虛。其實中醫所謂的津液、陰津需要產自體內,多飲水,或多進食像蔬菜、清潤水果一類食物,只有助補充製造陰液的原材料。
至於津液、精血能否透過飲食生成,以及效率如何,還需要取決於臟腑機能。有些人常覺得自己「飲極水都乾」,或明明經常吃瓜菜、雪梨等,但仍舊陰虛燥熱,就是臟腑機能「跟不上」的緣故。
補陰藥用量不宜過多
要調整臟腑機能,改善陰虛、津液不足的問題,常用的中藥包括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石斛、桑椹、龜板、黑芝麻等,它們都有滋陰、生津的作用。針對皮膚非常乾燥、異常痕癢的「血虛風燥」患者,可輔以補血,如當歸、白芍、四物湯等。從藥性上由於有補陰功能的藥物性質都比較滋膩,容易妨礙脾胃運化,造成氣滯、消化不良的副作用,因此用量不宜過多、不宜太頻繁,中病即止,還要兼顧促進脾胃運化,如配搭陳皮理氣。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