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剛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當中的「大熱」即是「大暑」,亦即是自然界的陽氣到達頂峰。回顧近日天氣,日間香港各區溫度高企於攝氏30至33度不等,暑熱難當,如何借助食療有效消暑?
大暑三候 暑濕影響人體
中國古代將每一節氣分為三候(每五天為一候),其中大暑的三候,包括「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在大暑一候中,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其實是陸生的螢火蟲在枯草上產卵所引致的誤解。此時正是螢火蟲孵化而出之時,有大暑迎接立秋的意境,即夏秋交接。第二候「土潤溽暑」則表示天氣炎熱達至高峰,但土地同時也很潮濕,由於空氣濕熱蒸郁令人感覺難耐。第三候「大雨時行」,意思是時常出現突發的大雷雨,而大雨可使暑熱減輕,天氣正在向立秋過渡,等待陽氣轉降,開始步入下一個節氣。由此可見,「暑」與「濕」在大暑期間,是主要影響着人體的因素之一。
俗語說:「大暑熱不透,收成就不夠」,所以大暑時氣溫高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大暑不熱,反而會是氣候不順的現象,農作物收成就有可能不理想。時至今日,我們務農較少,但亦應該順應天時,積極鍛煉,令身體吸收足夠的陽氣。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疾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由此可見是鍛煉身體的好季節,以防秋冬天時逆轉,身體患病。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