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分享此內容: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由乙肝病毒所引起,而母嬰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之一。本港自80年代起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篩查,以及為新生嬰兒注射乙肝疫苗,亦為乙肝孕婦所誕嬰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儘管這些措施已大大減低母嬰傳播的風險,但仍未能完全杜絕乙肝母嬰傳播。

為進一步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政府早年已開始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篩查,若母親帶有乙肝病毒,嬰兒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防乙肝感染。近年政府更為已接種疫苗的初生嬰兒再做血清測試,為沒有足夠抗體的嬰兒安排額外接種。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乙肝病毒經血母嬰傳播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卓筠嬈醫生指出,乙肝本身並非遺傳病,患者可正常懷孕,懷孕期間一般不會經母體感染胎兒,並不會導致畸胎,但若果病毒量高,仍有機會出現母嬰傳播。大部分出現母嬰傳播是當分娩過程期間及前後,或母親進行羊水穿刺時,經血液接觸而傳播。如帶有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沒有接受篩查,或在分娩時沒有採取預防措施,嬰兒受感染的機會高達九成,當中九成半會成為慢性帶病毒者,為嬰兒帶來終生影響。

增加母嬰傳播的高危因素包括:

• 乙肝病毒載量(HBV DNA)高於200,000IU/ml

• 乙肝E抗原(HBeAg)陽性

• 病毒載量高,而且需要進行入侵性檢查(如羊水穿刺)

卓醫生亦指出,如果患者在未懷孕時已出現肝硬化,她們出現妊娠高血壓、胎盤早期剝離、胎兒宮內生長緩慢及早產的風險會較高。


相關閲讀:乙肝帶菌者免疫力下降 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服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醫言有理)


接受預防檢測及治療 保障下一代

急性肝炎患者會出現極度疲倦、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皮膚及眼白發黃等病徵。相反,慢性乙肝患者徵狀不明顯,當中約10%至15%慢性乙肝患者會出現肝硬化,當中一成更會演變成肝癌,因此截斷乙肝母嬰傳播,保護嬰兒免受乙肝感染十分重要。

卓醫生提醒,要有效預防傳播,準媽媽應定期進行檢測,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及病毒DNA指數,並需於26至28周時再抽血檢驗。若發現抗體不足夠,便應接受疫苗注射。

若發現孕婦的病毒載量偏高,即高於200,000 IU/ml,可服用藥物抑制乙肝病毒,一般會由28至30周開始服用,直至分娩或甚至分娩後4至12周,以預防母嬰傳播。另外,如懷孕前孕婦的乙肝病情已需依靠藥物控制,懷孕期間必須繼續接受治療,並按醫生指示需否服用適合懷孕的乙肝藥物,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藥物方面,較常用的一線藥物是「替諾福韋」(Tenofovir),此口服藥對嬰兒安全,不會額外增加胎兒先天遺傳問題、結構缺陷和早產的風險,但服用後有可能對孕婦產生輕微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頭痛、出疹等;其次是「拉米夫定」((Lamivudine)及「喜必福」(Telbivudine),兩者均對嬰兒安全,惟較常出現抗藥性。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乙型肝炎本身並非遺傳病,患者可正常懷孕,但若果病毒量高,仍有機會出現母嬰傳播。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乙肝媽媽可以母乳餵哺

卓醫生解釋,乙肝病毒不會經一般社交接觸而傳播,共同進食、握手或擁抱、咳嗽或打噴嚏等均不會引致感染,而唾液和母乳內的病毒量甚微,因此媽媽即使帶有乙肝病毒,仍然可以親吻嬰兒和進行母乳餵哺,現時沒有證據顯示乙肝病毒可透過母乳餵哺傳播,加上已接種預防針的初生嬰兒有一定保護力,傳播風險亦會減低。

至於正在服用抗病毒藥物的媽媽是否可餵哺母乳,有研究發現,由母乳分泌出來的藥物含量極低,約0.03%,不會對嬰兒健康構成影響,故正在服用治療乙肝藥物的媽媽仍可繼續餵哺母乳,但若果乳頭受損或流血,則需暫時停止餵哺母乳,避免血液接觸增加乙肝的傳播機會。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