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分享此內容: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對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又有多少認識呢? 肝硬化是很棘手的疾病,一旦發生,若不及早處理,可引致肝衰竭,甚至肝癌。根據臨牀數據,每年約1%至3%肝硬化患者會發展成肝癌。丙型肝炎(簡稱「丙肝」)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繼而造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因此,避免或減低病毒對肝臟損害是非常重要。一旦確診肝硬化,必須定期監察,必要時盡快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慢性丙肝不及早處理 增肝硬化風險 早期多無明顯病徵

肝硬化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病徵,肝功能檢測也可以接近或完全正常,因此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病,這階段稱為「代償期」肝硬化。直至出現腹水、食道出血和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已經相當嚴重,肝臟喪失大部分功能,此階段稱為「失代償期」肝硬化,治療變得較為困難,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代償期」肝硬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2年以上,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只有2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現時有非常有效針對丙肝的藥物,只要依從醫生指示,盡早服藥,慢性丙肝絕對可根治。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及早治療——世衛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Natali_Mis@iStockphoto)

全口服藥 療程短成效高

丙肝病毒經由血液傳播,高危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過往亦有由紋身、穿耳、輸血和洗腎而感染,但近年已少見。治療丙肝需要及早確診和用藥。傳統藥物面世近20年,採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來抑制病毒,療程約1年,成效約有五至六成;近年出現全口服抗病毒藥,能清除體內病毒,治療目標是完成療程12星期後體內檢測不到丙肝病毒。

全口服抗病毒藥療程約8至12星期,95%至99%患者可根治,副作用較傳統藥物低。醫生選擇口服藥時,會因應病人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感染丙肝基因型和過往治療等作考慮。須注意,個別藥物不可用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即已出現併發症如黃疸、腹水、肝腦病變)的病人,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單學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