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柏金遜症無藥可治,全港約有1.2萬患者。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便秘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先兆,通常在發病前20年出現,而發夢期夢遊患者的直系親屬,罹患柏金遜症的機率是健康者直系親屬的5.9倍。中大學者提醒,運動及保持良好睡眠質素或可延緩柏金遜症發病。
發夢期夢遊又稱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患者會在發夢期作出與夢境一致的暴力行為,例如拳打腳踢、翻滾叫喊等,甚至會令自己或枕邊人受傷。樂女士在66歲確診RBD,確診前4年出現「夢境演繹」,曾夢到在馬路邊跑,並從牀上掉下來,又曾在夢中因想踢走東西,最後踢至「腳趾尾」斷骨;至近年她有便秘問題,並確診柏金遜症。樂女士的兒子去年亦出現RBD症狀,其妻投訴睡夢中被他打至臉腫。
「發夢期夢遊」屬指標 病發前5至15年出現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解釋,RBD是柏金遜症獨特的指標,通常於柏金遜症病發前5至15年出現。中大聯同另外3間大學早前做全港首個RBD家庭研究,調查102名RBD患者及其404名直系親屬,以及89名健康者和387名直系親屬,結果發現RBD患者直系親屬患柏金遜症風險是健康者直系親屬的5.9倍。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