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陳良貴估計全港每年約有二百至三百宗主動脈瓣嚴重狹窄個案,目前主要是以手術替換人工心瓣,方法包括傳統開胸手術,以及較新式的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這種微創手術以「通波仔」的原理,利用導管把附有人工心瓣的支架送到心臟,代替功能不全的心瓣。兩項手術也有風險,如傷口感染、刺穿血管、手術中途病人中風等,而微創手術好處是創傷性較低,復元較快,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
微創手術風險降至3-5%
他稱,一些無法接受開胸手術的病人,如患胸部組織纖維化及血管鈣化,或做開胸手術有中至高風險,如年齡太大、長期病患者等,可考慮微創手術,將手術風險由逾10%大幅降低到3至5%。另外,手術用支架亦有體積限制,若心瓣太大,有可能導致支架移位;心瓣太小,亦會令支架無法正常開合,這時就要考慮能否使用傳統開胸手術,或個別訂做適合病人心瓣體積的支架,但暫時仍未遇到不合用的個案。至於年輕及低風險患者,由於微創方法只施行了數年,暫時未有數據顯示長遠治療效果等同傳統開胸手術,所以醫生還是會建議做開胸手術,假若日後心瓣狹窄問題再現,才以微創手術處理。
患有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的病人,術後心臟功能及體能也會回升,可重拾以往的生活質素,例如上文提及的陳先生,手術後可再次游泳。但以往未有微創手術時,約三成病人因開胸手術風險高,無法接受手術,在沒有其他治療選擇下,只能任由病情惡化,例如氣促嚴重、行路乏力等。
徵狀似冠心病 憑「雜聲」可分辨
雖然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的徵狀與冠心病十分相似,但要確診並不困難。陳良貴表示,醫生用聽筒已可從心臟聽到特別的雜聲,進一步可通過心臟超聲波來確診,量度心瓣面積及壓力差距,從而確定心瓣是否病變。同時,醫生會建議病人做心電圖及心血管造影檢查,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心臟問題。
他強調,暫時未有方法預防主動脈瓣退化,但年長人士應留意自己是否出現相關病徵,例如氣促、心口痛及頭暈等,因為及早治療可以大大提升存活率。他又提醒市民要保持健康飲食,不要吸煙,並要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水平,有助預防冠心病及維持心臟整體功能。
文:張意宇
圖:黃志東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19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19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19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19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12/HET20171219_05.mp4;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a5e0b99d0f254556d3ff0030cd2cc5b.jpg;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a5e2572da172741ec8dabcf2768d236.jpg氣促嚴——有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的病人,行幾級樓梯已覺氣促,而且情况會愈來愈嚴重。(圖:ThamKC@iStockphoto);(圖:黃志東)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a5e31fbc2e99185a1e66c7c17e3268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