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科學委員會前日商討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建議青少年減至接種一針。據本報獲得至上月底數據,12至15歲接種者心肌炎較背景高逾20倍。昨約有500名12至19歲青少年接種第二針復必泰疫苗;近900名青少年打首針,按日升近七成。究竟什麼是心肌炎、心包炎?有醫生指,除復必泰疫苗外,天花疫苗也可引起心肌炎。
心肌炎可減弱心臟收縮力 心包炎可致心胞膜填塞
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心肌炎指心臟肌肉發炎,可減弱心臟收縮力;心包炎是包圍心臟周圍的纖維組織發炎,發炎的液體或積於心包膜與心臟間的囊腔,過多時會壓心臟致心包膜填塞,需做心包膜穿刺引流。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兩14至15歲青少年接種第二劑復必泰後感胸痛疑心肌炎 同期4人打針兩周內離世 3打科興1復必泰疫苗
醫生:復必泰外 天花疫苗可引起心肌炎
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解釋,心包膜和心臟肌肉發炎可因病毒和病原體感染、免疫系統反應等引起,除復必泰,天花疫苗亦已知可引起心肌炎。兩症患者或胸口痛、氣促、心悸,一般打針後2至4日內出現。關建議青年接種後一周避免劇烈運動。
少年針後心肌炎高背景率20倍
醫管局持續監察新冠疫苗異常事件,實際數與預期數比率(O/E Ratio)為一項監察指標,即按過往發生不良事件比率,計算接種組別的預期不良事件數目,比率大於1即實際不良事件多於預期。自6月14日開展青少年接種計劃至8月29日,預期12至15歲接種者出現1.01宗心肌炎,實際錄得24宗,O/E Ratio為23.76;16至29歲比率為6.12、20至39歲為3.14、40至59歲為1.8。同期無打針的12至15歲人口,每10萬人有0.76宗心肌炎,接種者則為21.30宗,相差27倍;16至19歲無接種和有接種組分別有3.34和6.94宗,相差逾倍。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昨向本報解釋,可理解為青少年接種者出現心肌炎較背景高逾20倍,「噚日(前日)JSC(聯席科學委員會)直情有同事問不如煞停(青少年接種復必泰)」,相信因個別委員首次聽取37宗心肌炎分析,當下存憂慮,但經理性討論後決定最高風險群組減至一針。劉又強調所有心肌炎輕微,且重大公共衛生政策絕不能矯枉過正,委員做出了具勇氣且有擔當的決定。就香港針後心肌炎比例高於美國,劉解釋本港有便宜且覆蓋全民的醫療體系,且港人清楚知悉心肌炎可能性加快求醫。
相關文章:關於抗體測試、接種新冠疫苗的5個問題 針後無發燒?抗體水平下降疫苗失保護?
劉宇隆:討論後減一針 風險低
另一名委員則說:「有人講停,有人講繼續,有人講打一針,有人講打大腿,你要明白不是一言堂。」至於如何得出打一針結論,他說希望學生在校園有保護,且相信打一針風險很低。
瑪嘉烈醫生:縱有送ICU 現無嚴重個案
關日華提醒要小心解讀上述O/E Ratio,因以往輕微胸口翳悶者多不求醫,因此備存背景數字或低於實際,現大眾提高警覺,醫院對輕微者亦提供全套檢查,比例會推高,該比率不準確反映實况並可能誤導。關續稱,部分針後心肌炎者縱報稱胸口翳悶較嚴重,為謹慎入深切治療部監察,但強調至今無嚴重個案,所有人出院時已無病徵,且覆診時心電圖和超聲波檢查正常。
關日華稱,疫情下兒童肥胖、近視和抑鬱非常嚴重,加上少數新冠病例可致嚴重併發症,呼籲青少年打一針。
20歲男針後心肌炎「心跳一下都會痛」
市民江太昨在港台《千禧年代》稱其子打了首針後心肌炎入院,照磁力共振確診心肌發大,獲處方3個月消炎藥。她說兒子剛出院時「心跳一下都會痛」,亦曾心翳,但他只服了11日,因腹瀉需停藥。她最近獲瑪麗醫院通知兒子可「溝針」,但她憂慮「溝針試驗的結果未出,即是我兒子要做白老鼠?」
她續稱,不想兒子打第二針,政府宣布12至17歲只需打一針復必泰,「他(兒子)是否都只是可以打第一針?我兒子現20歲,要出國的話,只有第一針,其他國家又不承認」。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