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災難發生後,每個人面對傷痛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情緒變得灰暗,會無緣無故地哭,感到緊張和焦慮,影響食慾,甚至失眠。也有人想要避開一切會令他們觸景傷情的人和事,嘗試沉醉其他事物去麻醉自己,甚至想以酒精或藥物令自己暫時忘記傷痛。
災難的傷痛可導致我們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影響記憶力、無法做決定、腦海不斷重複災難畫面、做重複的噩夢、衝擊我們原本的世界觀或信仰。
這些情緒在災難後頭幾天十分常見。如果這些徵狀慢慢好轉,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但如果徵狀持續1個月或以上,便可能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主要包括:
腦海裏不斷出現關於意外的畫面
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出現意外的畫面,感受親歷其境的感覺,做關於意外的噩夢,當接觸到關於意外的資訊時非常不安
逃避接觸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
因為太痛苦,患者會避開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以避免勾起與意外相關的情緒。患者可能會不願意談及意外,或不願意到意外相關的地方
負面情緒
絕望、無助、悲傷、失去動力、感到麻木、不能感受到快樂、對自己和世界感到失望。這些症狀和災難發生後頭幾天出現的情緒狀態相似,但更持續和對生活整體的影響更深更廣,甚至影響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對世界失去信心
身體和情緒反應
患者會容易擔心意外發生、容易被「嚇到彈起」,出現失眠、難以集中和容易暴躁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共同面對
災難發生後,整個社會也面對惶恐與不安。我們可以多跟身邊人表達自己的感覺,從共鳴中找到支持,把感覺說出來有助情緒轉化。
焦慮的情緒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查看與意外相關的信息,過程中反而使我們更焦慮。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容讓情緒存在,亦要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地重複回看相關資訊。
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能夠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上。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沉醉在某一事情來逃避情緒,凡事適可而止。避免使用酒精或濫用藥物來處理情緒,因為長遠來說反而會有反效果。
注意身體狀况,保持運動、維持適量和健康的飲食、作息定時,也有助情緒健康。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規律往往能給人一種安定和可控的感覺。
當然,如果最後能調查出意外的原因,和找出避免的方法,大家會覺得在這次不幸的意外中能有一點改進的空間,減少下一次不幸的風險,心靈上也會有一點安慰。
最後,希望受傷的舞者能夠渡過難關。
擔心身邊人——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