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擔憂自身和家人的安危,是正常不過的反應。尤其是在疫症初期,由於其性質與傳播途徑不明,所以抱有適當的戒備心態,再加上17年前SARS後積聚下來的感染控制與個人防護經驗,反而會令人人更加謹慎,個人覺得是正面和恰當。及後,隨着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其快速測試很快便應用於診斷,它主要經飛沫(droplet)傳播的模式亦很快被公諸於世,似乎可以稍釋疑慮。
人人自危 盼全副「武裝」自保
然而,儘管關於COVID-19最新研究發現和流行病學資訊已經廣泛而快速地在各種電子平台和傳媒不斷出現,對於防禦措施和裝備依然是各大醫院經常討論的熱門話題。雖然飛沫是主要傳染途徑,但有研究提出帶有COVID-19飛沫,可以經「產生霧化的醫療程序」(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簡稱AGP)而變成「霧化」(aerosols),浮游於空氣更長久而增加其傳播風險和能力。採用AGP(通常是指「插喉」、心肺復蘇法、支氣管鏡等與呼吸道有關的醫療程序)時,尤其是現時「緊急」應變(emergency response)期間,N95口罩是個人保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簡稱PPE)其中重要的一項。但是,當COVID-19可以「霧化」的消息一出,很多與呼吸道無關的醫療程序,都被聲稱會產生「霧化」而需要N95與其他高規格PPE!原本一個陰性COVID-19測試,在醫院裏就好像是一道「平安符」,令病人與醫護人員都可安心地在普通病房逗留。不幸的是,在疫症初期,曾出現數個沒有病徵和與流行病學有相關風險的「隱形個案」。及後,亦有確診者被發現有「假陰性」的測試結果。因此,很多在「非高危」區作「非AGP工作」的醫護人員,甚至街上的市民大衆,都人人自危,希望佩戴N95口罩等PPE以求自保。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