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將2021年的主題訂為「承諾戒煙」(Commit to quit),鼓勵全球吸煙人士在新冠疫情下立即戒煙。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今年用「疫境同行.無煙起步」做主題,配合無煙日舉辦推廣計劃,呼籲市民一齊支持「無煙跑服日」,今日著跑服或運動服同多做運動,由運動做起,一齊投入無煙健康生活。委員會亦會安排流動宣傳車同街站,在6月走訪多區宣傳,聯同無煙代言人「咪點我」,一齊「砵」走煙癮同二手煙,還會向市民免費派發限量檸檬同無煙宣傳品。檸檬被視為最佳天然戒煙法寶之一,含有豐富維他命C,有助刺激唾液分泌,不但可紓緩戒煙時常見嘅退癮徵狀,例如口乾、精神難集中等,亦增強免疫力,甚至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相關文章: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吸煙易出現鼻竇炎、慢阻肺病 增肺癌風險10倍以上
根據衞生署2017年的調查,本港煙民每日平均吸十支煙,為健康帶來嚴重威脅。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頌眉表示,吸煙對健康有多方面影響,對呼吸道的影響尤為直接,因為煙草燃燒時產生的熱力,會刺激呼吸道,導致鼻腔及氣管變得又紅又腫及有大量分泌物,而且煙草亦會釋放令人上癮的尼古丁、致癌的焦油,以及會降低血氧含量的一氧化碳,因此吸煙者容易出現鼻竇炎、氣管問題、哮喘發作及慢阻肺病等問題。
慢阻肺病影響患者身心
林醫生以慢阻肺病為例,患者身心都會受到影響。「由於肺部氧氣交替功能下降,空氣進入肺部後『出唔返嚟』,行幾步便會覺得肺部『頂住』,呼吸困難,患者有可能無法外出及要長期使用氧氧機生活,甚至經常病發入院。」
吸煙更與頭號癌症殺手有莫大關係。林醫生稱,長期吸煙者患上肺癌的風險較非吸煙者高10至30倍,而吸煙更容易令患者忽視持續咳嗽及氣喘等常見肺癌症狀,結果到嚴重氣促、咳血才察覺,但癌細胞可能已經蔓延全身,錯失可以根治的時機。
長期吸煙增肺癌風險 水煙、電子煙禍害同
不少人受宣傳或其他資訊影響而低估煙草產品的害處,例如以為水煙、雪茄,以及近年大行其道的電子煙等,對健康的傷害較低。但林醫生直言,這都是錯誤的理解。
「吸食水煙及雪茄的時間一般都較長,故實際吸入身體的有害化學物有多無少,而電子煙也有熱力和化學物,傷害與煙草無分別,故不應以電子煙作為戒煙的工具!」
行為、藥物治療助戒煙 愈早愈好
林醫生呼籲煙民要盡早戒煙,因為愈早戒煙,帶來的健康好處會愈多,例如若能在30歲前戒煙,有可能挽回多達十年的壽命,但到60歲才戒煙,則可能只能挽回多三年。
她強調,實行戒煙並不容易,但若要戒煙便不應吸食電子煙或其他代替品,而是應該找醫生協助,透過行為治療及藥物,有效幫助病人擺脫煙癮。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