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霜凍警告,並已預測未來數天天氣仍然寒冷。溫度驟降,加上早晚溫差轉變大,不少人或會選擇做運動來「暖暖身」。不過由於氣溫低,身體很容易因不適應而導致受傷。物理治療師指出,在冬季做運動時,除了必須做足熱身運動外,亦要確保水分不會大量流失,穿著合適的運動服亦要講究,尤其是有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最容易患有低溫症(Hypothermia)!有專科醫生表示,人體的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如果高於攝氏37.5度即發燒,相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若未及時處理,患者的體溫有機會下降至攝氏32度以下,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 究竟低溫症初期有何徵狀?應對和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呢?
寒冷天氣長者、小孩易患低溫症 適合留在室內運動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劉焯霆指出,如選擇在戶外運動,要了解當日天氣、日夜溫差等問題,包括氣溫的高低、濕度和風速。他解釋,氣溫、濕度和風速三者有着密切的關係,舉例溫度是攝氏10度,但風速達時速50公里,最終體感溫度可能只有6度左右。若再加上高濕度的情况,體感溫度可能會更低,同時容易引起低溫症和凍瘡等常見的寒冷天氣傷患。有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最容易患有低溫症,建議上述人士多留在室內運動會較為合適。他們在冬天亦應做適量的運動,這樣有助他們增進血液循環,減低患低溫症和凍瘡的風險。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冬天運動 5 個穿著宜忌你要知
在運動前和運動期間,穿著衣服有什麼需要留意的地方呢?劉焯霆有以下建議:
1. 在熱身前應穿足夠衣服和穿外套,當熱身動作完成及感到微暖後,才可逐件脫去,然後正式開始運動。
2. 避免穿著過多或過厚衣服,避免令身體因大量流汗而加快熱量流失。
3. 應選穿具吸汗、排汗能力的運動服,避免汗水停留在皮膚表面,以保持體溫。
4. 可戴上手套、帽、耳罩等做運動,為免皮膚長時間暴露在冷空氣中。但不適合多汗人士,因為當汗水被鎖着又未能及時排走時,皮膚遇到濕度加上低溫會容易形成凍瘡。
5. 多帶一套衣服,以便運動後可立即更換。因為運動後身體的代謝率會慢慢減低,而汗水又導致大量熱能流走,令體溫轉變較大,較易患病。
體溫35度屬低溫症 高危人士:長者、新陳代謝慢、低血糖、服用精神科藥物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表示,人體的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如果高於攝氏37.5度即發燒,相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當一個人感到寒冷時,正常情况下會不自覺地「打冷震」,肌肉會收縮並製造熱能,同時表層的微細血管會收縮減慢散熱,但由於長者、新陳代謝較慢或血糖低的人士,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的病人,他們的體溫調節機能較差,較容易出現低溫症。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教你食得健康
初期徵狀:神智不清、不停震顫 體溫32度或以下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
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岑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甚至會做一些不合情理的行為,例如在寒冷天氣下脫去外衣。如果未有及時處理,患者的體溫有機會下降至攝氏32度以下,此時身體肌肉會繃緊、瞳孔放大,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量度身體核心溫度 明顯病徵即保暖及送院
如果懷疑長者患低溫症,可以為長者量度體溫,由於要量度身體內的核心溫度(core body temperature),以肛探會較為準確。萬一長者已出現明顯病徵,最好立即為他保暖以及送院治理。
檢查嬰兒手腳是否溫暖 成人注意劇烈運動後
除了長者,小朋友也有機會出現低溫症,特別是散熱較快及能量儲備較少的嬰兒。家長可以透過觸摸嬰兒的手腳是否溫暖,檢查子女是否出現體溫過低的情况。另外亦有一些成人低溫症的個案,例如在濕冷的天氣下進行劇烈運動後,人體無法製造足夠熱能,加上身體不夠血糖,也有機會引發低溫症。
總括而言,不論老幼,在寒冬下也必須注意保暖,保持家居環境溫暖,作適量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長者應保持適量的進食,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減少低溫症發生的機會。
專題系列文章
- 【平安藥包】外出旅行必備 藥劑師列舉藥物清單:止痛退燒、腸胃不適、止暈、急救包……
- 「鎂」助眠神器?塗抹皮膚放鬆肌肉一秒入睡?拆解「鎂」功能及食物攝取
- 眼痛警號不容忽視或眼睛發炎?急性青光眼?低頭族必做護眼「20-20-20法則」
- 長者無故頻跌倒 沒先兆跌後「全無感覺」 小心或潛藏腦出血…
- 紓緩鼻敏感 抗組織胺效用副作用、噴鼻劑、洗鼻3步驟知多啲
- 諾如病毒康復者糞便帶病毒可達2周?營養師:腸胃炎期間7個飲食注意
- 爆肺興肺纖維化有關?氣喘咳嗽胸口不適病徵難辨?
- 質子治療精準應對兒童癌症 減少長遠後遺症及對發育的影響
- 嵌甲/倒甲、捲甲、灰甲有分別?足病診療師:小心剪腳甲選鞋6個秘訣
- 失聲、聲音嘶啞點算好?中醫:喉瘖有急慢之分 中藥針灸助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