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長者與他人發生衝突、爭執,或做出傷害他人及自己行為,釀成悲劇,新聞屢有報道,情况令人關注。當長者情緒受到困擾而沒有適當宣泄或處理時,不單影響日常生活、人際社交、睡眠質素,嚴重更會增加患情緒病風險,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對身心健康及生命構成威脅。因此,協助長者妥善管理情緒相當重要。(編按:長者出現情緒困擾並非朝夕之事,建議家人或照顧者多留意長者,若出現以下8種行為表徵,包括:失眠或嗜睡、對大部分事情失去動力、坐立不安、食慾或體重明顯改變等,必須及早處理……)

常見情緒病抑鬱症焦慮症  長者及照顧者留意8個行為表徵

長者最常見的情緒病包括抑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成因簡單分為環境因素及個人因素。

◆環境因素出現轉變  長者難適應感壓力、壓抑

當外在環境及事物出現轉變,例如社會經濟、政治、家庭狀况,長者適應出現困難、感到壓力,因而產生緊張、擔憂、惶恐、憤恨、壓抑等不同情緒反應。

好像新冠疫情期間,社交距離及隔離措施影響下,長者日常生活規律被擾亂,社交活動停止,令長者感到徬徨無助、孤獨和鬱悶等。調查發現,在第五波疫情期間,不少長者因為擔心感染後會連累家人而產生抑鬱、焦慮或孤獨等負面情緒。

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及早處理–長者最常見的情緒病有抑鬱症和焦慮症,家人或照顧者若察覺長者有情緒困擾,應及早處理。(AmnajKhetsamtip@iStockphoto)

◆個人因素如患病、親人離世 衍生負面情緒

長者個人性格或狀况改變而衍生不同負面情緒,包括:

‧身體機能衰退(如聽覺、視覺、活動能力、吞嚥能力等)

‧患上疾病(如認知障礙症、心臟病、腎病、中風、癌症、各種痛症等)

‧親人離世或離開(如配偶過身,子女移民、遷出等)

‧角色改變(如退休、失業等)

‧思考模式(如想法悲觀、逃避面對問題等)

‧性格(如對事情過分緊張、固執、不接受他人意見、不想麻煩別人等)

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身體退化–隨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容易令自尊心及自信心受損,影響情緒。(RyanKing999@iStockphoto)

身體轉差 失依靠惹抑鬱

隨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下降,自理及活動能力減弱,加上疾病影響,需要長期服藥、覆診,並承受患病帶來痛楚、不適及不同醫療程序;而體弱長者甚至洗澡、如廁、進食等都需要人協助,這些轉變都影響自我形象,令自尊心及自信心受損,甚至否定自我,認為自己無用和無價值,對生活及生存感到沮喪、無望、無意義,身心飽受煎熬,情緒受到困擾。

除此之外,長者退休後會面對各種損失(loss),包括經濟收入、工作滿足感、權力與社會地位。在家庭中,失去擔任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由以往照顧者角色,變為被照顧者。當子女成長及婚後離開家庭,長者更失去子女生活支援;而當配偶離世,失去老伴的依靠及情感支持。眾多轉變都讓長者對晚年生活感到擔憂、迷惘和不安,亦會覺得被遺棄,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情緒變化有迹可尋 留意8個行為表徵

長者出現情緒困擾並非一朝一夕,情緒變化亦非無迹可尋。當家人或照顧者察覺長者出現以下行為表徵時,必須加倍留意,及早處理。

1.對大部分事情缺乏興趣、失去參與動力

2.容易疲倦,精神難以集中

3.坐立不安

4.體重或食慾明顯增加或減少

5.失眠或嗜睡

6.覺得生活沒有價值

7.持續出現情緒低落(例如感到憂傷、空虛、無助)

8.有尋死或自殺念頭


相關閲讀: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家人或照顧者主動關心 了解需要

任何人都有可能面對情緒困擾,但很多時長者基於身體狀况、傳統文化及思想,以及個人性格等,影響表達及求助意欲。因此,作為照顧者、家人,以至社會大眾,可以主動關心,了解他們的困難及需要,提供協助,以避免長者因為情緒問題而出現不幸事件。

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重投社交–長者重建人際社交支援網絡、培養興趣等,都有助改善情緒。(imtmphoto@iStockphoto)

改善情緒: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幫助長者管理及改善情緒問題。如有疑問,應諮詢醫生意見。

‧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鎮靜劑(benzodiazepine)

‧非藥物方法,包括重建人際社交支援網絡,保持有規律生活作息,培養興趣及鼓勵參與休閒活動,多做舒展身心運動,管控病情,改變個人思考模式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注意飲食健康 作息規律 重建社交網絡

家人及照顧者的鼓勵支持,以及社會大眾的包容接納,對幫助長者改善情緒困擾十分重要。透過傾談、聆聽、分享、陪伴等,可讓長者感到被關懷、尊重與支持,重建人際社交關係,減少疏離感和無助感,亦可嘗試找出引致長者情緒受到困擾的原因,及早跟進。

除此之外,健康及有規律的生活模式,包括定時起牀、進食、參與活動或復康訓練等,都有助消除負面情緒,讓每日生活變得更充實,減少因為生活空虛或無聊而胡思亂想。與此同時,鼓勵長者發展個人興趣,例如音樂、書法、種植等,邀請他們參與各種有益身心的社交康樂活動,例如棋藝、唱歌、舞蹈、記憶訓練等,藉此增加與他人溝通互動,建立更多互助支援網絡。

培養興趣多運動 血清素增快樂和幸福感

另外,可按長者身體狀况,鼓勵多做合適運動,例如步行、放鬆練習、伸展運動等,都有助強健肌肉,改善新陳代謝,而運動過程中大腦所產生的神經物質——血清素(serotonin),可增加快樂和幸福感。

最後,鼓勵長者遵從醫護人員指示,定時服藥及檢查以穩定病情,可減少因擔心病情惡化而產生的不安焦慮情緒。與此同時,教導長者學習以多角度思考,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適應生活上的各種挑戰,有助減少思想鑽「牛角尖」,或出現自怨自艾的情况。

文:鄧志崗(仁濟醫院郭玉章夫人護理安老院副院長、註冊社工)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