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青衣長康邨康美樓出現兩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曾為康美樓首名患者作糞便病毒測試,結果為陰性。不過,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解釋,檢驗時或已距離發病日期一段時間,糞便的病毒量或已驗不到;另糞便的「雜質」也或會影響化驗結果。
張竹君稱,第12宗個案(即75歲居於康美樓A1307室的男子)沒腹瀉,在醫院曾做糞便測試,結果呈陰性,但測試時已距離發病數天。袁國勇表示,他們曾在港大深圳醫院診治一個七口家庭,其中兩個比較年輕的病例,一開始有發燒及肚瀉,去醫院已是5日後,已沒腹瀉;亦有案例一開始就肚瀉及發燒,但5至7日後才開始咳嗽及有其他呼吸道症狀,「那時候我們驗糞便真的驗不到」。
糞便「雜質」亦影響結果
他補充,糞便有很多不同的「雜質」,「驗不到,不代表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做多聚酶鏈反應測試用的酵素可被糞便的雜質影響,令敏感度減低」。
袁又稱,要比較不同病人的基因排序亦很困難,「因有3萬個base pairs(鹼基對),接着要在電腦做很多bioinformatics analysis (生物信息學研究),很複雜,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做到」。
鍾南山料: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最長24天
袁國勇、何栢良:兩周隔離已穩陣
此外,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領銜的37人專家團隊撰寫論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介乎零天至24天,中位數為3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部分極端情况潛伏期會較長,但八成患者潛伏期為2至7日,認為現行隔離檢疫14日的做法已「穩陣」。
袁國勇昨在政府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很多傳染病的潛伏期範圍可以很闊,部分極端例子的潛伏期很短或很長,例如若和一名大量釋放病毒的感染者一起吃火鍋,可能不足1日就病發,若病毒量不多,而自身免疫系統反應較慢,則可能20多日才發病。他說,八成患者潛伏期為2至7日,若要延長檢疫,難找足夠的檢疫設施,亦可能引起被檢疫者反感、提出司法覆核,他認為現時檢疫14日的做法已「穩陣」。
袁:延長檢疫難覓足夠設施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港台節《千禧年代》表示,潛伏期24日或是按照病人自己懷疑的接觸史計算,但未必準確,病人可能曾接觸其他隱形病人而自己不知道,不能單看零星個案。他認為,病毒潛伏期中位數是3日,檢疫14天已足夠,毋須更改。
專題系列文章
- 拆解急性與慢性鼻竇炎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炎症嚴重可損視力致腦膜炎
- 跑友注意:膝內側疼痛未必韌帶、半月板問題 或鵝足滑囊炎 P.OL.I.C.E 急救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嬰兒血管瘤1個典型症狀:皮膚紅點增大成軟瘤 複雜個案或影響發育 早產嬰風險較高
- 高毒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選對標靶治療方法成關鍵 重拾身心健康
- 【解讀肺癌】不吸煙都有肺癌?肺癌也可根治?一文了解肺癌治療新趨勢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精神健康】囤積症有五大元素 多10多歲發病 隨年長惡化 非長者獨有
- 【平安藥包】外出旅行必備 藥劑師列舉藥物清單:止痛退燒、腸胃不適、止暈、急救包……
- 癌症治療:全球首創光敏混合型免疫療法 精準抑制黑色素瘤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