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潮未退,冬季流感高峰期又隨時迫近,兩種病毒都可以經飛沫傳播,患者同樣會出現上呼吸道徵狀。大眾不禁擔心會否同時感染新冠肺炎及流感,兩者臨床上會否難以分辨呢?現時流感疫苗一針難求,繼續做足佩戴口罩及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是否已可以預防流感呢?若要接種流感疫苗又有什麼要注意?即看醫生如何解答以下5個疑問!

新冠肺炎與流感會同時感染?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指出,流感病毒及引發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 (COVID-19) 都可經由飛沫傳播,理論上病人可同時感染兩種病毒,所帶來的危險性則無法估計。
「過去流感引致的死亡率約為0.1%,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則約為2%,但同時感染兩種病毒的死亡率,目前可供參考的案例並不多,故有需要小心應對!」
出現咳嗽、發燒等徵狀,臨床上如何分辨?
曾醫生表示,流感可引起咳嗽、發燒、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及肌肉痛等,主要是影響上呼吸道的徵狀,而新冠肺炎除了可產生上呼吸道徵狀外,亦會影響肺部。「單靠臨床病徵難以分辨兩者,因此任何病人若出現發燒或呼吸道感染情况,建議盡快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以策安全。」
做足防疫措施是否不用接種流感疫苗?
即使做足了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可以減少受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機會,但曾醫生直言,新冠肺炎的疫苗仍在研發階段,在應對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下,除非本身對疫苗過敏或對雞蛋嚴重敏感的人士,否則接種流感疫苗仍不可或缺。
「流感疫苗對所涵蓋的4種流感病毒保護力約為七至九成,能有效減少流感感染,尤其能減低體弱人士出現嚴重併發症而需要入院的風險。」
他闡釋,接種流感疫苗後,有助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發生的同時,更可以避免病人因出現懷疑上呼吸道等徵狀而需入院,或留院等候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間接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曾醫生更提醒,若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長者亦應盡早注射,加強保護。
接種流感疫苗後仍會出現感冒?
流感疫苗已沿用多年,但部分市民對其仍有不少誤解,例如擔心注射疫苗後會引致其他感染或出現副作用;又或質疑接種後為何仍會患感冒,繼而抗拒接種流感疫苗。
曾醫生解釋:「流感疫苗是由滅活病毒所製,故接種後不會致病,只會刺激身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十分低,常見的包括注射位置腫痛或輕微發燒等反應。」
至於接種疫苗後是否仍有感染流感的機會呢?曾醫生表示,即使注射疫苗後出現流感樣病徵,也不代表疫苗無效。「事實上,疫苗的防護效力並非百分百,接種疫苗後身體亦需要約兩星期才能產生抗體。感染也可能是由於疫苗未有涵蓋的呼吸道病毒所致,例如傷風及鼻病毒等感染同樣可以引起類似流感的徵狀。」
流感疫苗一針難求,怎辦?
流感疫苗供應緊張,部分診所和醫院更已缺貨。曾醫生建議現階段宜先讓高危族群,包括長者、長期病患者、孕婦、兒童、醫護、院舍職員及院友等率先接種,以降低他們患上流感及相關併發症的機會,亦有助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至於健康及非高危族群的成年人,可待疫苗供應回復充裕時再接種亦可。此外,政府已預留疫苗存貨,為長者及其他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繼續防疫措施 減少感染機會
除了接種流感疫苗之外,曾醫生再次提醒市民必須繼續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不應鬆懈:
1.)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例如日常要佩戴口罩及勤洗手
2.)避免吸煙
3.)多做運動
4.)在家要打開窗戶,讓室內空氣流通,此舉有助降低病毒的濃度,減低傳播風險
5.)盡量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減低感染病毒的機會
專題系列文章
- 【香港基因組計劃】3類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助精準辨病因做個人化治療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 私營診所規管邁新篇章 病人安全權益添保障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