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癌症病人「雙重解碼」:基因及染色體 養和癌症中心「全方位癌症基因組檢測」省時更精準治療

分享此內容:

針對癌症晚期、已擴散、復發或難治的個案,養和癌症中心(下稱「癌症中心」)結合跨專科的醫療團隊和集「基因檢測」及「細胞染色體」雙重分析的高端設備及專業技術,為癌症病人「雙重」解構腫瘤及其發病機制,透過院內選擇和處理樣本進行檢測,較海外檢測更節省檢測時間和更有效,不但有助醫生斷症及評估預後,更可為病人度身設計針對性的治療,精準對付腫瘤。

為癌症病人「雙重解碼」:基因及染色體 養和癌症中心「全方位癌症基因組檢測」省時更精準治療
養和已把「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及「細胞遺傳學」應用到臨床服務,以雙重解碼為癌症病人破解腫瘤及其發病機制,冀更精準達致個人化治療。圖為: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右二)、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左二)、分子病理部主管及細胞遺傳學家溫錫剛博士(左一),以及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右一)。

現時養和癌症中心是全港唯一私家醫療機構集「基因檢測」及「細胞染色體」雙重分析的高端設備及專業技術,將可檢測基因突變的「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 CGP)及破解染色體異常的「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應用到臨床服務。

養和癌症中心「全方位癌症基因組檢測」 精準對付晚期腫瘤

養和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指出:「上述檢測主要是針對已擴散的晚期、復發及難治的癌症個案,CGP首要是找出靶點、再配對治療,若從基因檢測結果知道癌細胞帶有特定基因突變,醫生便可以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為癌症病人「雙重解碼」:基因及染色體 養和癌症中心「全方位癌症基因組檢測」省時更精準治療
馬紹鈞醫生表示,養和是目前本港唯一提供院內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的私家醫院,相比以往將組織送往外國檢驗,院內檢測可縮短所需時間,亦更有效地運用組織樣本,更具成本效益。

癌症基因檢測兩個層面

癌症中心根據基因分析範圍,把癌症基因檢測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癌症特定基因組合檢測(Cancer Specific Panel)」。主要針對5類癌症,包括:血癌、肺癌、腦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集中檢驗與上述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情况,優點是快速、精準,鎖定要偵測的基因,有助加快確診及決定治療方案。

第二層: CGP。去年11月推出的CGP是本港唯一私營醫院由抽取組織、化驗及分析均集中在院內進行,毋須送往外地等候化驗結果,更及時為癌症期數較後或病情較複雜的患者,進行深入的基因分析,令治療更為個人化及精準。

新確診癌症:癌症特定基因組合檢測 7天有結果

馬醫生強調,並非所有癌症病人都需要進行CGP,尤其新確診的癌症患者,可以第一層進行檢測。「除了癌症特定基因組合檢測的價錢較CGP便宜外,更重要是5至7個工作天已有檢測結果,加上檢測報告也十分完備。」

晚期或復發癌症:CGP可一次多檢

CGP可以一次多檢,縮短病人的等候檢測結果的時間。馬醫生表示,CGP在單次檢測中,已知道335個與癌症相關的基因有否出現突變,找出生物標記及腫瘤特性。他以同類型基因檢測的樣本為例,「一般送往外國進行化驗的等候報告時間,可長達1個月,但現時在養和進行則可大幅減少至兩星期。」CGP亦可用作評估預後,部分生物標記可作預測腫瘤對治療的效果。

癌症復發個案:CGP助對症下藥 患者病情好轉

曾處理多宗接受CGP的癌症個案的養和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分享,本身患非小細胞肺癌的張先生 (63歲),曾於2023復發,經癌症基因檢測證實為ROS1基因融合,成功配對口服標靶藥物,病情得以控制。惟於今年初胸部疼痛,血液癌症指標再次上升,PETCT確認病情再次活躍起來。

「經CGP驗出原帶有CD74-ROS1融合基因的癌細胞發展出G2032R變異,令原來的藥物失去其針對性和出現抗藥性,遂轉換另一種針對G2032R的標靶藥,現時病人的病情明顯好轉,X光上的陰影亦明顯縮小。」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狙擊癌細胞 縮短治療次數減副作用


以細胞遺傳學切入 拆解染色體基因異常

另一解碼方法是染色體。養和分子病理部主管及細胞遺傳學家溫錫剛博士表示,染色體基因異常亦是了解癌症的重大線索,以細胞遺傳學入手分析腫瘤染色體,特別是血液腫瘤尤其重要。


「其中一個重要方法是核型分析(Karyotyping),透過顯微鏡觀察染色體的大小、形狀和數量。癌細胞的核型特徵通常較複雜,例如導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費城染色體,是因為細胞的第9號及第22號染色體易位後形成新的融合基因BCR::ABL,因而引發癌症。」

至於另一個細胞遺傳學的常用方法,是熒光原位雜交(FISH),利用熒光探針檢測細胞染色體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序列的存在、缺失和完整性等。

溫錫剛博士表示,養和已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細胞遺傳學,以辨識中期細胞及進行核型分析,減省人力和時間,一般3至7天已有詳細報告。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應用人工智能 提升核型分析檢測效率

溫博士分享,以前進行核型分析,需要在培養細胞後,由化驗師以人手及肉眼在光學顯微鏡下對染色體進行分析,再逐條染色體修剪好後順序排列,製作成核型圖,所需的人力和時間都相當多。不過,隨自動化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應用,現時軟件已可辨認中期細胞及拍下電腦成像,再進行分類及排序核型圖,之後經化驗師核對及覆檢,令整個檢測更高效。他笑言,「已不用再在黑房曬相和剪相!」

尖端儀器 + 跨專科醫療團隊合作 助癌症病人走上復康路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表示,CGP是癌症管理關鍵的第一步,癌症中心齊備尖端的診斷及治療儀器,醫生可按照基因檢測結果及癌症患者的情况制定具針對性的高效治療方案。

「患者無論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化療、質子治療、定位放射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血液及細胞治療或免疫治療等,我們跨專科的醫療團隊,也會在治療及復康路上為病人提供最全面的治療和支援。」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