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容易出現發燒、流鼻水、喉嚨痛,不少人可能會抱着「傷風感冒好小事」的心態,認為會自行痊癒而未有診治。惟這些症狀也可以是流感的初期警號,病情隨時急轉直下。本港每年因流感引致嚴重併發症的個案屢見不鮮,特別是長者及兒童或免疫力低人士,小感冒也可成大病,因此醫生建議高危人士盡快接種流感疫苗。然而,不少人對接種疫苗有保留,那麼應該如何衡量流感疫苗的成效與副作用?流感惡化可以有多危急?缺乏疫苗保護會有何健康風險?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馮加恆醫生為大家一一拆解。
分辨流感和傷風感冒 流感或發高燒至逾39度
勿輕視上呼吸道病徵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流感,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每年1至3月及7至8月分別為冬季及夏季的流感高峰期。馮醫生解釋,普通感冒病毒有多達200 種,例如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冠狀病毒(coronavirus);而流感則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流感,其中以甲型及乙型為最常見,再根據病毒表面的抗原,細分為不同亞型,例如「H1N1」、「H3N2」等種類。
傷風和流感均具高度傳染性,馮醫生指出,要分辨兩者,最明顯的分別是發高燒。傷風通常是流鼻水、輕微咳嗽和發低燒,通常只要因應症狀接受治療,發病數天後病情已見改善;流感則比較嚴重而且病情或快速轉變,患者可能會發燒至39、40度、感到疲倦、疼痛,甚至出現氣喘、胸口不適,更有患者求診時因氣促軟弱至需要坐輪椅。當出現這些情况,必須盡快接受治療。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