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濕濕淚水太多非眼淺!或淚管閉塞致持續流淚小心淚囊發炎感染影響視力

分享此內容:

新生兒淚眼汪汪的模樣看似可愛,但若是淚液積聚可能是由先天性淚管閉塞所引起。淚管閉塞是指排走淚液的通道受阻,導致淚水滯留,造成頻繁流淚或眼部分泌物增多,這情况在出生數周的嬰兒中並非十分罕見。原因是部分新生兒的淚管尚未完全發育,出現狹窄或閉塞,無法順利排走淚液而在眼中積聚,甚至形成俗稱「眼膠」的黃色黏稠分泌物,成人也有可能因淚管發炎、感染或外傷而引發淚管閉塞。若不及時治療,滯留的淚液可能會滋生細菌,引發淚囊炎或眼窩感染,若炎症「上腦」,可能導致失明,甚至致命,絕不容忽視。

淚管閉塞致持續流淚  嚴重可摧毀視力或致命

淚液對眼睛健康至關重要,能有效滋潤角膜和結膜,保持其濕潤並穩定視力。由於角膜和結膜缺乏角質層保護,淚液是維持其健康及正常功能的關鍵。當淚液分泌不足,例如患上乾眼症,會導致眼睛乾澀不適,甚或誘發角膜炎或結膜炎等眼疾,嚴重時可能損害視力。

至於淚管閉塞則正好相反,會導致患者持續流淚。養和眼科專科醫生鄭智安醫生指出:「淚腺負責分泌淚液,而淚管則將淚液引流至鼻腔。若淚管閉塞,淚液無法正常排走,會在眼表面積聚,引發『溢淚』。這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因頻繁擦拭眼睛而損傷眼周皮膚。」此外,滯留的淚液可能滋生細菌,引發淚囊炎或眼窩感染。更嚴重的是,炎症一旦「上腦」,更可能導致失明或致命。

嬰幼兒大多可自癒  成人需手術治療

鄭醫生表示,淚管閉塞多無明確原因,但某些因素可能增加風險,例如反覆的眼部炎症、鼻竇炎或過敏性疾病,均可能導致淚管黏膜發炎,而外傷如鼻骨骨折則可能損傷淚管,形成疤痕,導致管腔變窄或完全阻塞。淚管閉塞可發生在淚管的任何位置,當中以淚囊與鼻腔之間的主淚管閉塞最為常見。

根據臨床經驗,患有先天性淚管閉塞的嬰幼兒中,約九成在一歲前,病情會有所緩解,淚管逐漸恢復暢通,因此通常無需立即進行手術。然而,成人淚管閉塞多由淚管結疤引起,自行康復的機會甚微,需通過手術恢復淚液引流。


相關閲讀:容易受傷的眼角膜 4大原因需角膜移植 手術演變、康復、風險不可不知


淚囊鼻腔接合術 開新通道效果較佳

鄭醫生解釋,患者求醫的時機取決於其症狀的影響。若淚管閉塞並無引起其他明顯痕癢或疼痛,患者常會延遲就醫。但若伴隨睫毛倒生、眼瞼內翻引起的異物感或疼痛、因過敏導致的痕癢、眼紅等症狀,患者通常會在較早階段求診。

診斷時,醫生會進行檢查以確定閉塞位置及程度,再根據其位置而採取不同治療方法,亦需要先排除眼瞼內翻、睫毛倒生或眼部炎症等同樣可引發類似症狀的情况。醫生會將細導管放入淚管,注入生理鹽水檢查是否通暢,及使用探針探查其堵塞位置。

針對主淚管閉塞,淚囊鼻腔接合術是主要治療方法。鄭醫生指出:「由於閉塞的淚管通常已狹窄並伴有疤痕,強行疏通也有機會再次堵塞,因此手術並非疏通原有淚管,而是在鼻腔內開通造口,讓淚液從淚囊直接流入鼻腔。」研究顯示,單以探針疏通配合抗疤痕藥物(如絲裂霉素)的成功率約三成,而淚囊鼻腔接合術的成功率則高達九成以上。


相關閲讀:【眼敏感】家長注意小朋友眼痕常捽眼 可致結膜角膜受損、影響視力 4個紓緩眼睛敏感方法(有片)


鼻腔鏡降低手術風險  需持續管理鼻敏感防閉塞復發

鄭醫生表示,淚囊鼻腔吻合術雖屬較大型手術,但風險較低。傳統需在面部切口,但現今多採用鼻腔鏡技術,在鼻腔黏膜開小孔、鑿開鼻骨並打開淚囊形成造口。若術後無不適症狀,則表示淚液引流恢復正常。常見風險是造口縮窄或再次閉塞,發生率約7至8%。

對於患有嚴重鼻敏感或慢性鼻竇炎的患者,即使手術成功,閉塞復發風險仍偏高。因此術後需持續管理鼻敏感或鼻炎。鼻敏感雖然無法被根治,但可通過藥物有效控制,因此眼科醫生常與耳鼻喉科或過敏病科專科醫生合作,以跨專科模式全面解決患者問題。

眼濕濕淚水太多非眼淺!或淚管閉塞致持續流淚小心淚囊發炎感染影響視力
養和眼科專科醫生鄭智安醫生指出,淚管閉塞會導致患者持續流淚,當淚液無法正常排走,會引發「溢淚」,滯留的淚液有可能滋生細菌,引發淚囊炎或眼窩感染。(設計圖片,pexels)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