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性暴力中的施暴者,施暴成因受不同因素影響,譬如童年時遭受身體虐待或性虐待。黃宗顯表示,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心理不平衡,或者產生報復心態,以性暴力去表達自己的憤怒。
以往不愉快的性經歷,也可造成心理創傷甚至心理扭曲。除此之外,施暴者可能受藥物或毒品影響,誤以為可以藉此更享受性歡愉,以致在性方面出現過度或暴力的行為,而施暴者自己未必意識得到。
相關文章: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部分人會以性暴力來展示權威和控制權,亦有些是仇視對方的性別、性取向,以性暴力的行為去摧毁對方的尊嚴或懲罰對方。黃宗顯舉例,曾有性小眾遭受矯正強姦(簡稱姦改,corrective rape),即施暴者透過強姦企圖改變對方的性取向。
未必察覺自己行為有問題
黃宗顯指出,在治療上會幫助施暴者辨識自己問題所在,了解性暴力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否性生活得不到歡愉?抑或是個人因素、雙方關係變差,還是性生活不協調?」治療要針對背後原因,因應個案不同情况,提供心理治療、性治療等輔導。然而黃宗顯表示,雖然施暴者背後隱藏着一些問題,但他們很多時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問題,「(家暴個案中)有人可能會覺得她是我太太,為何不能這樣對她?」又或者不願被人知道有性暴力傾向,因此求助個案不多。
吳惠貞舉出一個案,一名母親涉嫌虐待年幼女兒,阻止女兒與人接觸及擁抱親父,亦經常拍打女兒,不許其「瀨尿」;經社工輔導後,方發現這名母親童年時曾遭到繼父性侵犯,對異性的防衛心重,因此阻止女兒與人接觸及「瀨尿」,以避免女兒遭受性侵,「她做的一切是為了保護女兒,但不知道剝奪了女兒的權利」。這類個案需接受家庭治療,讓事主明白過去承受暴力遭遇,引致自己現時作出類同的行為,察覺「原來受害經歷一直沒有離開我」。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