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近日訪問逾500名市民,發現第五波疫情下,36%受訪者的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一成,而受訪者體重指標(BMI)愈高,增磅比率亦隨之上升。學會表示,隨着疫情從高位回落,惟近四成受訪者稱因久未運動,而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亦有逾四成表示要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學會認為,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另呼籲公眾及醫學界正視肥胖症,勿讓患者獨自面對治療。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第五波疫下36%港人較2019年平均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愈多
第五波新冠疫情襲港高峰期間,不少市民須留家工作或改為視像上課,運動量大減,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即外出大快朵頤,致體重急升。香港肥胖學會於5月27日至6月6日,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向559名18歲或以上市民做網上調查,發現約36%受訪者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增幅平均達一成;而受訪者BMI愈高,增磅比率亦隨之上升。
調查另顯示,37%受訪者形容疫下運動量大減,當中涉及不同原因,如九成人稱因避免感染而減少外出、八成一人因運動設施關閉而減少運動等。
相關文章:【肥胖致癌】世衛報告指歐洲33%兒童59%成年人超重 每年料逾120萬人死亡與肥胖有關 體重升致最少13種癌症
近四成受訪者:久未運動難重拾 另四成:把握機會外出用餐
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補充,有三成受訪者認為相較前四波,此波疫情更難控制或維持體重,遂感到較大壓力。隨着疫情從高位回落,市民生活逐漸復常,惟近四成受訪者稱因久未運動,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亦有逾四成表示會趁疫情再爆發前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袁認為,調查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增肥原因與恢復堂食、久未運動有關。
相關文章:【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 患者不應獨自面對治療
學會現任主席徐俊苗指出,本港對肥胖的歧視甚嚴重,逾半受訪者認為肥胖者「懶做運動」、常暴飲暴食或缺乏意志力等,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
他續指出,肥胖患者不應獨自面對治療,需配合註冊營養師、臨牀心理學家等醫療團隊,為其制定個人化的治療建議,方能有效且不反彈地減肥。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精神健康】港學童睡眠時間不足 睡眠失調影響情緒及學業 中大研AI改善
- 【精神健康】專家:男士多怕尷尬 家事、壓力不願求助 籲勇敢踏出第一步
- 應對過敏症學童病發 家校合作過敏反應應對方案 處理緊急狀况
- 【開學在即】陪伴孩子閒談減焦慮 提升學習適應力
- 日本腦炎感染至發病4至14日 港6年來首宗 患者發燒頭痛及嘔吐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
- 【傳染病】結核病大揭秘:潛伏期或至數十年 預防結核病你要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