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於塑膠和不鏽鋼表面,分別存活長達72小時和48小時,在「氣霧」(Aerosol,又稱氣溶膠)程序下可存活3小時。《紐約時報》引述專家稱,世界衛生組織稱病毒不會透過空氣傳播,但今次研究反映氣霧可於空氣中停留半小時才落地,但病毒數量非常低,大部分並非身處病人附近的人不易受感染。有本港醫生稱,研究反映戴口罩及清潔手部,對預防感染極為重要。
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NIAID)、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與當地兩所大學合作,早前測試新冠病毒及SARS病毒在霧化程序、塑膠、不鏽鋼、銅、紙板表面的存活、數量和衰減情况,並於周二(17日)於國際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研究報告。
研究發現,兩種病毒均於塑膠表面存活時間最長,研究人員於72小時後仍可在塑膠表面檢測到新冠病毒,其半衰期中位數約6.8小時,SARS病毒的半衰期中位數更逾7.5小時;至於不鏽鋼表面,新冠病毒可存活長達48小時,半衰期中位數約5.6小時。研究亦發現新冠病毒在紙板表面存活不足24小時,於銅表面則不足4小時。
團隊又利用儀器噴出5微米或更小的液體顆粒,模擬霧化程序下病毒的存活情况,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存活達3小時,半衰期中位數為1小時6分鐘。
病毒隨氣霧留空中半小時
專家:病毒數量低 籲勿恐慌
《紐約時報》引述參與研究的弗吉尼亞理工霧化病毒傳播專家馬爾(Linsey Marr)稱,在6呎高位置的氣霧,34分鐘後才落到地上,病毒停留空中約半小時,附近的人有受感染風險;醫護人員在處理病人時的霧化環境下,不能只靠外科口罩,須用更高級的口罩和防護裝束。不過,馬爾稱公眾毋須過分恐慌,因隔一段距離後,空氣中的病毒數量非常低,並非身處病人附近的人不易受感染。
專家:醫護霧化環境不能靠口罩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稱,雖然氣霧會沉澱、稀釋及有半衰期,但若空氣流通,傳播風險不大,現時不清楚接觸到多少劑量的病毒才會受感染,所以市民應保持警覺,相信戴上口罩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港醫生:反映密閉空間風險高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稱,研究反映身處密閉空間的風險高,若有患者在巴士打噴嚏,其病毒粒子可在車廂懸浮及依附在車廂內的塑膠或不鏽鋼上,若在港鐵車廂打噴嚏,車廂內氣流或帶動病毒粒子到10至30米外,提醒市民切記戴口罩,保障自己及防止噴出飛沫。他又說,當市民在一個新環境時,應視所有觸摸到的物件皆已受污染,觸摸後應清潔雙手。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