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中的血脂高,屬其中一項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血脂中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而膽固醇當中被稱為「壞」的低密度膽固醇,更是必須嚴格控制在合適的水平。以往他汀類藥物或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是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惟部分病人用藥後其膽固醇水平仍未能達標,或是受嚴重副作用之苦。近年隨着新型藥物的出現,可配合他汀類藥物同時使用,最高可降低約80%低密度膽固醇,有助病人控制病情。
相關文章: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慢性病病人 | 「壞膽固醇」水平 |
糖尿病患者 | < 2.6 mmol/L |
患糖尿病逾10年或同時有高血壓、吸煙等高風險因素病人 | < 1.4 mmol/L |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接種新冠疫苗前後要注意的7個疑問:三高人士長期服用降血壓、血脂、血糖、 薄血丸、阿士匹靈等藥要先停藥?中藥會否跟疫苗相冲?
服他汀類藥物 部分病人血脂仍失控
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主任、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盧國榮醫生指出,膽固醇高的病人一般都需要服藥控制病情,以降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他表示,最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為他汀類藥物或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然而部分病人即使按指示服藥,病情控制仍成效不彰,膽固醇指數仍然超標;亦有部分病人較難接受他汀類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例如肌肉劇痛或發炎、肝臟酵素嚴重上升等。
新藥知多啲:降低「壞膽固醇」被分解
近年藥物應用多了一款新藥物PCSK-9抑制劑,盧醫生解釋,由於肝臟製造的PCSK-9蛋白質能加速低密度膽固醇受體(LDL-R)的分解,若LDL-R降低會令致血液內的「壞膽固醇」上升,當「壞膽固醇」進入血管後容易積聚,漸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此款新藥是針對抑制PCSK-9蛋白質的製造,以減少LDL-R被分解,從而有助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變相降低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PCSK-9抑制劑屬針劑,需經皮下注射而進入血液中,一般可每隔2至4周注射一次。研究顯示,病人配合「PCSK-9抑制劑」與他汀類藥物一同使用,最高可降低約80%「壞膽固醇」,因而得以控制病情,讓病人有多一個選擇。
PCSK-9抑制劑較常見的副作用,會有肌肉痛、背痛、一些傷風感冒的徵狀、注射位置出現紅瘀或疼痛等,一般都很輕微,使用一段日子後大部分會自動消失。
專題系列文章
- 【乾燥症原因】眼乾如沙粒刮眼 頻喝水仍口乾 自身免疫系統病 40+女性需提高警覺
- 植牙非治本?牙周病人植牙後欠清潔保養 反覆發炎風險高
- 拆解白內障謬誤:未熟不可做手術?術後會復發?微創手術不宜遲有原因
- 避而不談「死」?長者及照顧者實踐生前整理+五道人生 活好當下
- 【世界肝炎日】廿分之一會是你嗎?乙肝要早驗早處理
- 【世界預防溺水日】 溺水無聲殺手 水上安全從預防開始(衛生處方)
- 肌少症與抑鬱症同時出現致惡性循環?抗阻+有氧訓練 增肌抗抑鬱
- 照護食着重食物質地、營養吸收 吞嚥困難者慎吃黏稠軟滑食物 自製軟餐Tips
- 淋巴水腫是慢性發炎 病情分4期 了解整合性淋巴退腫治療
- 【抑鬱症】驗血無法診斷出抑鬱症 血清素不能從食物補充
相關內容
分享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