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針灸調節消化 運動鬆弛肌肉
肝鬱脾虛、肝脾不和的常見徵狀,包括因肝氣不舒而導致胸悶、口苦、軀幹兩側(脅部)脹痛、胃脹噯氣、反酸惡心、容易嘆息,以及脾失健運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乏力易倦、氣短、浮腫、身體重墜、大便不爽、面色萎黃等。若氣滯嚴重,患者甚至可見頭側脹痛,女性可見乳房脹痛、經痛及排卵期出血,男性亦可見陰囊墜脹疼痛不適。臨牀上每逢考試季節,因頭痛、胃痛、消化不良、經痛而求診的學生都會增加,箇中原因相信和精神壓力過大,以致出現中醫「肝脾不和」的狀態有關。
要改善這種失調,需要從疏肝理氣,以及健脾和胃兩方面入手,常用的中藥方劑包括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湯等。針灸治療方面,策略也是從調肝與健脾兩方面出發,常用穴位如有調節消化、強壯體能的足三里穴,配合有理氣、清肝作用的太沖穴。
在養生調攝方面,當碰上壓力大、緊張的時候,就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飲食。對消化功能欠佳者而言,應該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選擇食物時應盡量避免肥膩、多油、太甜的食物;同時,容易脹氣、難消化的食物,如番薯、花生、果仁、豆類、米粉、即食麵等,亦應減少進食以免加重脾胃負擔。
此外,保持適量運動,對增強體能、調暢氣血有很大幫助。運動的選擇可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盡量選擇能活動全身而強度適中的運動,例如緩步跑、踏單車、游泳、體操等。至於現時比較流行的伸展運動,如「拉筋」、瑜伽等,可達到鬆弛肌肉,紓緩因肌肉過分緊張牽拉而造成的勞損和痛症,對容易緊張、壓力大者亦相當合適。但要注意除伸展運動之外,亦應同時搭配一些運動量高、較劇烈的動作,以強化體適能。
休息非躲懶 鬆一鬆更精靈
除了飲食和運動,保持作息有序同樣重要,充足的睡眠有助平衡陰陽,恢復體力和精神。對經常動腦思考的人來說,若在溫習時感到精神疲憊,注意力和記性開始減退時,應該放鬆休息,這時候的休息絕對不是「躲懶」,而是生理需要。經過休息放鬆之後,精神更容易集中,腦筋變得更加靈活,有時候甚至會「靈光一閃」,解決連日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
對經常壓力大、緊張、焦慮的人來說,宜透過學習自我放鬆方法,如深呼吸、靜坐、冥想等,幫助調暢氣血。千萬不要依賴咖啡、濃茶、能量飲品,甚至是煙酒,或濫用藥物提神,這些做法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如因壓力而透不過氣,出現持續而嚴重的情緒困擾,記得找信任的人傾訴,或尋求專業協助。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ae1df9b4f9852ce42986f83952cc240d.jpg(圖: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ae1e0b329b59bbe6eeb8083e219069d8.jpg;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ae1e187ef7cacfd6631fa3935b5110e9.jpg適量運動——保持適量運動,對增強體能、調暢氣血有很大幫助。(圖:Maridav@iStockphoto,設計圖片);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ae1e187ef7cacfd6631fa3935b5110e9.jpg針灸治療——於太沖穴施針有助理氣清肝,足三里穴則有調節消化及強壯體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