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編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世界有超過5500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每年新增病例近1000萬,是全球第七大死因。)政府2017年發表《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香港認知障礙症患者估計達10萬人,預計到2039年,滿60歲患者將會超過30萬人。除了年齡增長,都市病「三高」是已知的高風險因素。最新研究綜合身體健康、生活方式、社交情感三大範疇,為「大腦護理評分」(Brain Care Score, BCS)的測試工具(見表),透過管理身體和調節生活,為大腦加分,可以將認知障礙症風險減半。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設計圖片,Cemile Bingol@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認知障礙症因大腦細胞病變 年老三高增風險 大腦護理評分是什麼?

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峻,認知障礙症也愈來愈普遍。

去年12月《神經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Neurology)一項研究,提出「大腦護理評分」(Brain Care Score, BCS)的測試工具,評估身體狀况、生活方式及社交情感三大範疇等12項健康相關因素,測試共21分,分數愈高,患認知障礙症或中風的風險愈低。

研究人員於2006至2010年期間,為英國近40萬人計算「大腦護理評分」及追蹤健康狀况,並與12年後評分比較。結果發現,50歲以下人士,每多5分,患認知障礙症風險降低59%,中風風險降低48%。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明報製圖)

年輕有肥胖、煙酒、三高 血管病變可致病

認知障礙症主因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郭志銳解釋,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是阿茲海默症,病者纖維狀類澱粉蛋白質斑塊和濤蛋白在腦部不斷沉積,令周圍的腦細胞急劇退化或死亡,以致腦部逐漸萎縮,記憶力、說話及判斷能力等均受損。但郭志銳強調,切勿誤解認知障礙症只屬年老退化所致,血管病變也是風險。若年輕時已有肥胖、煙酒、三高(高血糖、高膽固醇、高血壓)等問題,容易影響血管健康。「腦部需要血液滋養,一旦血管閉塞,血液無法到腦部,引致中風,腦細胞受損及死亡,影響記憶及活動能力,隨時導致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郭志銳(受訪者提供)

病徵分3階段 或數年間快速惡化

不少人誤以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只是記憶力衰退,但其實當腦部退化逐漸嚴重時,患者的理解力、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力都會受影響,部分人甚至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患者由早期失去短期記憶,逐步至中期及晚期階段,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一般由數年至10多年不等。

認知障礙症早中晚期病徵

早期:失去短期記憶,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缺乏生活動力,但有基本自理能力

中期:混淆遠期和現實記憶,情緒更不穩定,需要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晚期:記憶缺損,生理時鐘混亂,未能有效表達和溝通,不能處理日常生活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滿30歲開始為大腦評分 及早為身體加分

一旦擔心家人患認知障礙症,需要及早找醫生,透過智能測驗、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驗血等評估。另建議滿30歲人士為自己計算「大腦護理評分」。郭志銳表示,整個研究具前瞻意義,評分項目不止着重三高或飲食健康,亦涉及運動、人際關係及生活目標,均與認知障礙症息息相關。

「一般逾40歲人士正注重家庭及事業發展,未必思考到未來10、20年後,身體狀况可以下滑得很快。」郭志銳表示,「大腦護理評分」可想像成警惕工具,提醒大家應及早儲備個人的健康分數。例如控制好血壓、血糖,分別可得3分和2分;有良好人際關係和人生目標,分別可得到1分;而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又可得到1分。研究顯示,無論任何年齡層,每多5分,都可降低認知障礙症和中風風險。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恒常運動可為大腦健康加分,減低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Paul Bradbury@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知多啲:兩類照顧者屬「高危」 忌「不放手」

「我想死」、「好攰」、「好孤獨」、「心很累」,是不少認知障礙症病人家屬和照顧者的苦水。從事認知障礙症服務達18年的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註冊社工崔志文不諱言,患者情緒起伏大,自理能力逐步減弱,記性又差,容易與照顧者出現摩擦,亦令不少照顧者感到失落乏力,甚至抑鬱至有尋死念頭。

有兩類照顧者屬於高危。崔志文表示,第一是不肯放手,認為自己處理才是最佳方法;第二是不尋求協助,但認知障礙症患者認知、活動能力及情緒都會不斷變化,需要專業知識幫助。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崔志文(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照顧者不能孤軍作戰 須學懂 PREFERS

Alley的父親於2020年確診認知障礙症,最初由家傭照顧,但父親狀况逐步變差,日夜顛倒,半夜起牀開火煮食,更有譫妄症,指罵母親出軌,令母親整日關門在房。Alley一度感到壓力及迷惘,幸好積極尋找社區協助,嘗試讓父親參加日間院舍活動,發現他情緒逐步穩定,身心狀况有改善。但不用「上學」日子,父親又由朝睡到晚,後來決定申請院舍,而自己亦參加照顧者的課堂,並適時與醫護溝通,抒解個人情緒。

常言認知障礙症不能根治,但崔志文表示,患者若及早得到適切照顧,有助延緩病情。而照顧者亦不能孤軍作戰,必須學懂「PREFERS」。即由照顧個人身體狀况(P:physical condition)、處理家人關係(R:relationship) 、個人情緒管理(E:emotion) 、財政調動(F:financial burden)、學習照顧方法(E:education)、尋找社區資源協助(R:resources)及社交關係支援(S:social burden)等,多方面配合,才有助成為健康又有效能的照顧者。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