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諾如病毒近期爆發,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地病例攀升,本港亦傳出參與內地交流團的學生陸續出現急性腸胃炎病徵。外遊期間屙嘔肚痛,是否感染來勢洶洶的諾如病毒?還是細菌性腸胃炎?兩者如何分辨?治療上有沒有分別?人在旅途,帶備止屙止嘔的平安藥,可否保平安?(編按:諾如病毒多數通過嘔吐物和糞便傳播,有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指,每次冲廁時可以散播數以百萬計病毒,而康復者的糞便可帶病毒長達2周,或成為隱性傳染源。此外,患上急性腸胃炎應否禁食,讓腸胃好好休息?如果一飲水或進食即嘔,是否要立即求醫?腸胃炎期間要盡量維持正常飲食?註冊營養師教你7個飲食注意。)
諾如病毒屬病毒性腸胃炎 多經嘔吐物和糞便傳播
急性腸道傳染病不單在境外肆虐,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截至3月15日,香港公立醫院急症科每周求診個案中,每1000宗就有100多宗屬於急性腸道傳染病,較去年同期增加逾30宗個案,情况不容忽視。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智滔指出,諾如病毒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常見元兇,傳染力強,且與流感病毒相似,每隔數年出現變異株,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爆發。危重病學專科醫生周展聞補充,除了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也很常見;另外,還有細菌性腸胃炎,可由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導致。兩者病徵接近,都可能出現發燒、腹瀉、嘔吐、腹痛等,其中細菌性腸胃炎的病情可更嚴重,或大便見血,若細菌進入血液更可導致血壓不穩,甚至器官衰竭。
亂食抗生素 或致抗藥性
周展聞說,臨牀上較難透過病徵分辨兩者。若病情嚴重,醫生會採集糞便樣本化驗,確認當中的病毒或細菌類型後再對症下藥。但一般情况下,無論是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都可自行痊癒。治療以支援性療法為主,如發燒便處方退燒藥,着重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一般不建議服止嘔藥、止瀉藥,服用後有可能延長徵狀」,因病毒、細菌進入腸胃後,身體透過嘔吐、腹瀉將它們排走,因此希望病人盡量吐清、瀉乾淨,服用止嘔止瀉藥物反而使病毒、細菌在體內逗留更長時間,更為不適。
提到細菌性腸胃炎,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抗生素,但周展聞指,大部分情况下都毋須服用,亂吃或導致抗藥性,甚至產生毒素等反效果,「但若高燒、大便出血、血壓不穩定等,透過化驗、種菌後,則可視乎是哪種細菌,再決定需否處方抗生素」。
日嘔6次、大便有血宜求醫
外遊遇上腸胃炎,大多數幾天內可自行痊癒,但若在東南亞地區旅遊時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等徵狀,可能是其他疾病導致,例如部分登革熱患者會上吐下瀉。周展聞指可視乎病情嚴重程度決定是否求醫;如果一日嘔吐5至6次、無法攝取水分、大便有血等便建議求醫。
王智滔補充,兒童、長者及特定族群需格外警惕,包括糖尿病人,若因嘔吐無法進食,需及時調整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劑量,以防血糖過低;高血壓及腎病患者脫水時,分別可能引發血壓驟降或加重腎功能惡化,緊記及時補充水分。值得一提,腸胃炎康復後約10%患者可能會患上腸易激綜合徵,「推測可能與細菌或病毒刺激腸道微生態有關」,徵狀是出現反覆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等。
康復者糞便帶病毒可達2周
而近期肆虐的諾如病毒,是導致急性腸胃炎的常見病原體。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6億宗由諾如病毒引致的急性腸胃炎,其中三分之一感染者為5歲以下兒童。全球每年約有20萬人因感染諾如病毒死亡,兒童佔四分之一。王智滔指,死亡案例多集中於貧窮或醫療資源匱乏地區,普遍衛生知識不高,兒童免疫系統未完全成熟,「如果感染了,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比成人高」。
王智滔表示,諾如病毒全年可見,但冬季更常見,「在北半球,諾如病毒主要在11月至翌年4月流行,而在南半球則在6至8月」。諾如病毒傳播力驚人,且每隔數年便出現新病毒株,估計有可能是近期頻繁爆發腸胃炎的原因。
諾如病毒多數通過嘔吐物和糞便傳播,王智滔指出,「每次冲廁時可以散播數以百萬計病毒,只需接觸10到20粒病毒即可致病」。如果有患者嘔吐,周圍2至3米範圍都可能會被帶病毒的噴沫污染,甚至霧化病毒粒可能透過空氣傳播。此外,接觸受污染的物品也是感染源頭。患者若未徹底清潔雙手便觸碰日常物品,病毒可附於門把、電梯按鈕等表面,像郵輪等封閉、人員密集環境,更易爆發群組感染。而康復者的糞便可帶病毒長達2周,若返回學校或工作場所,有可能成為隱性傳染源。
諾如病毒也是食物中毒的常見成因,王舉例,包括未經煮熟的貝類海產如生蠔,未徹底洗淨的水果、沙律菜,以及冰塊等都是高風險食物。另外,如果處理食物人員受感染也有可能傳播病毒。最近,日本神奈川縣有一間汽車工廠的員工餐廳爆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證實原因與感染諾如病毒的廚師有關。
酒精殺不死 梘液清水洗手
王智滔指,任何年齡皆有可能感染諾如病毒,潛伏期約1至2天,患者通常有嘔吐、腹瀉、腹痛及全身乏力等徵狀,一般在2至3天後逐漸康復。類似徵狀也出現在輪狀病毒及腺病毒感染,分別在於輪狀病毒主要侵襲5歲以下幼童,且已有疫苗可供預防;而腺病毒則可能伴隨眼睛發炎及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徵狀,潛伏期亦可長達2周,病情約持續5至6天。
預防諾如病毒需多管齊下,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指引,應勤洗手、避免觸摸口鼻,處理嘔吐物時務必戴上手套與口罩;消毒環境需使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徹底殺滅病毒和細菌,並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飲食方面,貝類海產應徹底烹煮,生食、沙律等高風險食物需謹慎選擇。王智滔補充,由於酒精無法有效殺滅諾如病毒等引致急性腸胃炎的病原體,因此需要使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
相關閲讀:諾如病毒肆虐 防護中心:急性腸胃炎活躍度高 生蠔魚生易受污染
禁食讓腸胃休息? 醫生:不建議 營養師:7個飲食注意
患上急性腸胃炎應否禁食,讓腸胃好好休息?危重病學專科醫生周展聞不建議,應持續從飲食補充水分,如果一飲水或進食即嘔,表示身體無法自行補充水分,需立即求醫。為了促進腸胃痊癒,恢復體力,腸胃炎期間盡量維持正常飲食,註冊營養師梁曦允建議可從進食分量、食物種類、烹調方法等着手,攝取營養之餘,同時減輕腸胃負擔。
- 注重補水、電解質:頻頻屙嘔容易流失大量水分與鈉、鉀等礦物質,需要多加補充,可選清水、電解質飲料、清湯、稀釋果汁等
- 多選流質、易消化食物:如粥、麵、湯飯等濕軟食物
- 避高纖維食物:消化高纖食物時,腸胃需要較多蠕動,或加重腹瀉不適。減少進食高纖維的蔬菜、根莖,以及紅米、糙米、麥包等五穀類食物
- 均衡飲食:碳水化合物可選白粥、白饅頭、白麵包;蔬菜以低纖、可壓成蓉為佳,如南瓜蓉、蘿蔔等;蛋白質較難消化,宜選蒸水蛋、豆腐、瘦肉等較易消化的蛋白質,高脂肉類如肥牛、排骨、牛腩等會減慢消化速度,增加腸胃負擔,避免選擇;堅果屬高纖、高脂類食物,宜暫時避免
- 少食多餐:每餐分量減少,減輕腸胃負擔
- 清淡烹調:蒸、煠、焯等較佳,避免煎、炸、炒等多油食物,需煮至全熟
- 避刺激腸胃食物:辛辣、過酸食物不宜選擇,牛奶與奶製品亦應暫時避免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小心腸胃炎作怪 查找背後原因 照顧嘔吐患者5重點避免脫水
徵狀減退/痊癒 可進食
當腸胃炎徵狀減退,可回復進食固體食物,蛋白質比例亦可慢慢增加,但仍需維持清淡,避免高纖、濃味食物。
益生菌對腸道有益,腸胃炎期間服用可否加快痊癒?周展聞指暫未有足夠證據證明成人服用益生菌可助腸胃炎康復,建議待痊癒後才進食。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