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逆齡抗衰老要三管齊下?認識「生命時鐘」:染色體端粒 控制細胞衰老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每次經過地鐵站,我都看到各式各樣的逆齡廣告,令我不禁讚歎人工智能技術所能做出的視覺效果。隨着人口老化,很多人不單追求健康老齡化,更渴望能夠青春常駐,重拾昔日光輝。究竟人為什麼會衰老?現代醫學真的可以做到逆齡嗎?(編按:原來每條染色體的末端都有一個稱為端粒(telomere)的結構,端粒有何作用呢?是控制細胞衰老,當它消耗的速度愈快,衰老便愈快加劇……。此外,有臨牀研究發現,連續3個月實行「健康生活模式」可減低端粒的消耗及降低膽固醇。何謂「健康生活模式」呢?「三管齊下」又是什麼呢?)

逆齡抗衰老要三管齊下?認識「生命時鐘」:染色體端粒 控制細胞衰老
究竟人為什麼會衰老?現代醫學真的可以做到逆齡嗎?(metamorworks@iStockphoto)

真是可以逆齡? 染色體端粒長度與壽命相關

我們由成長、發育以至衰老,都代表不同階段的細胞分裂,而細胞內的23對染色體(chromosomes)便掌管着這個過程。原來每條染色體的末端都有一個稱為端粒(telomere)的結構,試想像染色體有如一條一條鞋帶,端粒便是鞋帶末端的膠套,避免鞋帶受損。每次細胞分裂,這個端粒便會消耗一部分。當端粒消耗殆盡,它便叫停細胞分裂並引發細胞死亡。換言之,端粒控制細胞衰老,它消耗的速度愈快,衰老便愈快加劇。

嬰兒出生時的端粒是最長。隨年紀增長,我們的端粒便變得愈來愈短,所以端粒亦被視為「生命時鐘」。有研究指出端粒較長的人相對健康及長壽,更有些研究發現端粒的長短或可解釋為何相同年齡的人相貌上有差異,例如同樣是60歲,有些人依然貌似40、精力充沛;但有些人卻顯得十分蒼老、體弱多病。

壓力、煙酒加劇端粒消耗

端粒長短及其消耗速度並非完全是天生,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和遺傳基因有關,而後天環境及人為因素對端粒消耗的影響更大,例如壓力、煙酒及加工食品等會加劇端粒的消耗速度,令我們變得衰老,增加患病及死亡的風險。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減慢端粒的消耗速度?現今醫學又是否可以改變端粒的發展狀態,令我們變得更健康甚至達到逆齡的效果?下回分解。

可減慢端粒消耗速度?

掌管我們衰老速度的關鍵,是細胞內染色體(chromosome)末端一個稱為「端粒」(telomere)的組織。隨年齡增長,端粒逐漸縮短,它消耗的速度愈快,衰老便愈急劇。當端粒消耗殆盡,它便會叫停細胞生長分裂並引發細胞死亡,所以端粒亦被視為生命或衰老的時鐘。醫學研究發現環境及人為因素較遺傳對端粒消耗的影響更大。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減慢端粒的消耗速度?現今醫學又是否可以逆轉端粒的宿命,令我們變得更健康甚至達到逆齡的效果?


相關閲讀:NMN可逆齡抗衰老?過量用或有副作用:腸胃不適、頭痛、傷肝腎、加速腫瘤生長


吸煙、喝含糖飲料 加速衰老

多年來醫學研究發現百年人瑞、運動家以及那些容光煥發、充滿活力的人士,他們的端粒都比其他人長或消耗速度慢,究竟這個現象又是否雞與雞蛋的問題?其實動物研究已發現透過控制端粒的長短,可以改變衰老速度甚至影響壽命。臨牀研究亦發現短小的端粒與多種老年化的疾病包括癌症、中風、肥胖、冠心病、腦退化等息息相關。一些有趣的研究更指出,假若連續10年每天抽煙1包,你的細胞衰老速度比不吸煙人士加劇了百分之三十;另外每天喝8安士含糖分飲料便會加快兩成衰老速度。由此看來,要減低端粒的消耗,首先便要戒掉一些不良的生活或飲食習慣。

那麼,世上是否有一些靈丹妙藥可以抗衰老甚至逆齡?過去幾十年有不少研究指出某些中藥、維他命及保健品或許具有活化細胞作用,可惜這些研究都停留在細胞研究或小鼠實驗階段,至今還沒有確實臨牀研究去證實它們的成效。


相關閲讀:【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單靠低脂飲食難控三酸甘油脂 營養師提醒注意3個熱量陷阱


三管齊下:低脂多菜+步行+減壓運動

其實早於2008年及2013年,分別有兩項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刋The Lancet Oncology的臨牀研究發現,連續3個月「健康生活模式」已可減低端粒的消耗及降低膽固醇。其後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參與者長達5年,發現他們的端粒比同年紀的人士更長。究竟何謂「健康生活模式」呢?這項研究要求參與者「三管齊下」:一、採用低脂多蔬菜的食譜,二、每日步行30分鐘,三、每日做60分鐘減壓運動(包括瑜伽、冥想等)。其後不少研究發現若只是選擇以上其中一種健康生活模式並不足以保護端粒免被消耗,必須三管齊下。

原來要做到青春常駐、疾病遠離我,並不需要遠赴蓬萊求仙丹,其實秘訣只是很顯淺的道理。可是我們往往不能夠或不願意過着健康的生活模式,一味心存僥倖,奢望服用一些未經證實的產品便能抗老逆齡。我尊重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歡過的生活模式,只是我們必須明白每個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吾生有杏)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