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和痔瘡相比,肛門瘻管這個病可能聽過的人並不多。第一是因為肛門瘻管發病率比痔瘡低,第二是因為部分肛門瘻管病人會覺得這個病比痔瘡更尷尬,因此不會告知其他人。
痔瘡發病率高於肛門瘻管 肛門腺發炎致膿瘡 「谷」出不正常管道
正常大便是通過肛門排出,而肛門瘻管是指有一條不正常管道,入口在肛門直腸內,出口則在肛門口附近皮膚。肛門約長2至4厘米,包含兩組括約肌,分別是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它們的作用是收緊肛門口,即「忍大便」。在這兩組括約肌中間,有8至12個肛門腺體,它們負責分泌黏液,潤滑肛門幫助排便。若這些腺體發炎,導致分泌出來的黏液不能順利流入肛門直腸內,便會形成膿瘡。當膿瘡愈谷愈大,便需要尋找出口,向內會「谷」穿肛門直腸黏膜,向外則「谷」穿肛門旁邊皮膚,形成一條不正常管道,這便是肛門瘻管。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