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阿茲海默症非無藥可醫 清除腦內元凶「類澱粉蛋白」延緩退化

分享此內容:

無記性、時空混亂、詞不達意、情緒易起伏……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所導致的腦部功能受損影響患者生活及性情。此症以往更一直被認定為「無得醫」,隨着醫藥發展,已為患者帶來轉機。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針對早發現早確診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近年可使用生物製劑,清除沉積在腦內的其中一種致病「元凶」類澱粉蛋白(Amyloid proteins),有助他們延長如常生活的時間、減慢病情惡化,亦有助減輕家人和照顧者的壓力!

阿茲海默症狀多樣  打破「無藥可醫」

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Dementia)的其中一種,吳醫生表示,過半數個案屬此類別,確實病因未明。患者最常見的表現是記性變差、時間空間混亂不清、失去方向感致迷路,部分更會像荷里活影星布斯韋利士(Bruce Willis)出現失語或溝通能力下降等情况。

「部分患者或會出現社交功能障礙,由本來外向、注重儀表,漸漸變得沉默、不修邊幅,亦有部分會出現執行及決策能力等問題。部分較晚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甚至會出現情緒波動及思覺失調等症狀,例如覺得有人偷錢、妄想被害等。」加上阿茲海默症一直被認定是「無藥可醫」的疾病,難免聞而生畏。

阿茲海默症非無藥可醫 清除腦內元凶「類澱粉蛋白」延緩退化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對於早發現和確診的阿茲海默症個案,現已可使用生物製劑清除沉積在腦內的類澱粉蛋白,有助減慢病情惡化,延長患者如常生活的時間。

1.阿茲海默症有新治療方法?

生物製劑有望延緩病情

吳醫生引述近年的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與大腦出現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TAU)不正常沉積有關,這些物質會加速腦部退化,影響腦內網絡聯繫,導致認知功能受到損害。

以往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症狀。然而,近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能夠溶解類澱粉蛋白的生物製劑。吳醫生稱,有臨床研究顯示,有關藥物尤其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有助減少退化速度30%,減慢病情惡化。然而,一旦病情已步入中晚期,大腦可能已受破壞,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及早發現及治療對病情管理有莫大幫助。

除了藥物治療外,吳醫生強調,家人或照顧者的支援和配合亦相當重要,例如協助患者調整家居及生活習慣,如物件的擺放、家居生活的日程等,減少患者思維混亂的狀况;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病徵,如出現焦慮或抑鬱等情緒問題,處方針對性的藥物或支援治療,幫助患者改善情緒狀態。


相關文章:【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2.所有患者都適合生物製劑治療?

針對早期及由類澱粉蛋白致病個案

阿茲海默症與腦內異常蛋白有直接關係,而且大腦出現類澱粉蛋白的不正常沉積,可能早在阿茲海默症出現徵狀前15至20年已經存在。不過,吳醫生強調,即使大腦有蛋白異常的病理變化,也不代表一定會患上阿茲海默症,因此也需要經醫生評估情况,確定是否需要用藥。

一旦確診,注射阿茲海默症生物製劑也有嚴格的用藥條件,必須經臨床和掃描診斷後,辨識其認知功能障礙是由類澱粉蛋白積聚所引起;而患者亦要了解用藥風險,例如增加腦內出血——尤其帶有APOEε4基因的人士,風險會更高。用藥前,醫生必須與患者詳細討論治療的風險和效益,從而作出合適的治療方案。

3.阿茲海默症防不勝防?

建立良好學習及生活習慣減患病風險

香港人的壽命位處全球前列,而年紀愈大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機會確會愈高。吳醫生表示,60歲長者患病機會約為1%,而每增加5歲,風險便會翻一倍,85歲或以上人士患病機會超過30%。

隨着人口老化,料認知障礙症的個案將有增無減,對家人、照顧者、社會和醫療系統等都造成沉重負擔。吳醫生指出,除了年齡這個不可改變的因素外,國際醫學期刊《刺針》羅列認知障礙症14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其中包括教育程度低、損失聽力、高膽固醇、肥胖、高血壓、社交孤立等,反映可以透過建立學習及健康生活、飲食等行為,減低多達45%的患病風險。

近年更有研究顯示,優質的睡眠對大腦健康十分重要。睡眠期間,大腦可以清除類澱粉蛋白及濤蛋白等有害物質,因此有良好的睡眠質素,同樣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相關文章:【阿茲海默症】正電子掃描追蹤大腦雙「元兇」:類澱粉蛋白與濤蛋白 及早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提醒:家人或照顧者適時提高警覺 及早診斷治療成效更大

偶爾遺失物件或忘記事情,不一定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吳醫生稱,若家中年長人士經常遺失鎖匙或忘記電話擺放的位置,甚至經常在熟悉的環境迷路,家人應提高警覺。

「坊間不乏一些簡單的認知能力問卷可供參考,若有疑慮應及早求醫,接受全面評估。醫生會以短期記憶測試及其他檢查,確定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再因應病情提供適切的治療建議。」

阿茲海默症非無藥可醫 清除腦內元凶「類澱粉蛋白」延緩退化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除了年齡這個不可改變的因素外,國際醫學期刊《刺針》羅列了14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有助減低多達45%的患病風險。

  1. 阿茲海默症真的有藥可治嗎?

    過往阿茲海默症被視為「無藥可醫」,但近年醫學已有突破。針對早期確診患者,現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幫助清除腦內積聚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 proteins)——這是導致腦部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嗎?

    預防建議包括:
    – 維持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
    – 保持社交互動與持續學習
    – 控制血壓、膽固醇及體重
    – 預防聽力損失
    – 確保充足且高質素的睡眠,讓大腦有效清除有害蛋白沉積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