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工關節 ‧ 下)人工關節是以合金製作,當然不會生鏽。很多人誤以為人工關節和機械人一樣是以金屬軸相連,但醫學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以人體關節為藍本,以膝關節為例,是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股骨金屬假體、脛骨金屬假體,以及置於股骨和脛骨假體之間的墊片。
當人工膝關節屈伸時,並非金屬之間的運動,而是金屬和墊片之間的運動;這種運動模式,除了有高穩定度外,同時將摩擦損耗減至最小。
金屬假體是用合金製成,最常用的便是鈷鉻合金,它的特點是剛硬堅韌,同時具備良好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墊片則是聚乙烯,墊片是整個人工關節中主要會磨蝕的部分,磨蝕速度隨運動量而定,但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大部分人工關節可以使用20年以上。
JUMP招聘及進修博覽2025 多間參展機構︱即場搵工面試 10月25日﹙六﹚旺角見! 立即報名 |
局部置換 10年後或需再換
隨着醫療技術發展,現在部分病人可以選擇局部膝關節置換——半膝關節置換。這類型手術只適合較早期的膝關節退化病人,因為手術幅度比較小,而且保留了前後十字韌帶和沒受到影響的關節面,所以康復的速度也比較理想。但是,因為沒有置換的部分關節面會隨時間而退化,所以部分病人在10年後仍有可能需要接受全膝置換手術。
手術方法,大部分都是利用人工關節模具裁骨,再用骨水泥將金屬假體固定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上。另外,在手術期間可以應用電腦導航輔助,找出更準確的裁骨位置。
改善疼痛 可做低強度運動
在置換人工關節後,絕大部分病人都有顯著改善,其中以膝部疼痛最為明顯。但對於部分高需求人士,特別是以返回運動場比賽為目標的運動員為例,人工關節始終沒辦法承受競賽水平的運動量。
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術後忽視了物理治療訓練,最關鍵是大腿四頭肌的鍛煉,如果沒有大腿肌肉的配合,即使有了新的膝關節,也沒有足夠力量去運用。研究顯示大概有63%病人在接受了全膝關節手術後可重回運動場,而半膝關節的比率則更高達90%以上。雖然大部分人仍是以低強度的運動為主,例如游水、高爾夫球等,但相比起術前寸步難行的情况,已經是差天共地了。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
分享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