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專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我們中國老話,據說出自老子,意思是要幫助捱餓的人,與其給他一尾魚充飢,不如教他捕魚的技術。一尾魚只能救燃眉之急,但長遠這個沒東西吃的人還是要捱肚餓;要是教曉他捕魚的技術,那麼他便天天有魚吃,不愁沒食物飽腹。
內地慈善捐獻風氣漸盛
9月初到深圳參加一個名為世界公益慈善論壇的會議,主辦單位包括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論壇主題是「推動公益慈善和社會工作的全球發展」。過去的中國社會,慈善事業不彰,慈善家為數不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把財富積聚在家族裏面,才能做到對上盡孝,對下盡親,盡了自己的責任。富有人家即使兒子不肖,自己兩腿一蹬時還不忘遺言傳孫不傳子,也不願把豐厚家財分給其他親戚,更不用說不相干的陌生人。由於這個緣故,中國大陸民間向來缺乏慈善捐獻風氣。
今次論壇的牽頭人,其實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清華大學,看來大陸開放改革之後,社會經濟條件蒸蒸日上,民間慈善捐獻的熱情亦逐漸濃烈。
身為主辦單位之一的中文大學的一分子,我當然也要赴會學習交流一番。大會除了邀請中外領導就主題演說之外,還有很多與慈善公益事業有關的機構代表分享經驗。說老實話,我對這些分享交流經驗的環節,比對聆聽領導講話更有興趣,領導的說話雖然充滿智慧,甚至玄機,但內容大多偏重政策和歷史陳述,流於枯燥和缺乏趣味。聽那些經驗分享,我才曉得原來內地成立了這麼多的慈善基金會,他們通過不同渠道,向民間和企業籌募捐款,來救濟窮困有需要幫助的人。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