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是精神科醫生,肺炎跟情緒健康表面上好像沒有大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近日不自覺地又看多了facebook?每次看到網上流傳關於疫情的新聞時,又有什麼感覺呢?
壓力對我們的影響會累積。當我們持續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精神壓力一直累積,便會漸漸出現焦慮、失眠等徵狀。香港在過去幾個月裏社會氣氛緊張,很多人已經出現焦慮的徵狀。現在可以說是禍不單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這次肺炎疫情的威脅,因為對自身安全的威脅更大,會引發更大的恐懼。
持續高度戒備 精神壓力累積
在之前幾個月的反修例風波裏,若市民沒有直接參與遊行示威,一般只是從社交媒體裏看見相關消息,極其量也只是偶然在街上看見衝突場面,然後急步走過。雖然整體社會氣氛緊張,但還比較有「自主權」置身事外;這次肺炎疫情則是全民皆兵,起碼每人也要為口罩張羅。肺炎病毒因為無影無形,感覺就像無處不在,那種受威脅的感覺更加持續,更加防不勝防。而市民亦沒有選擇權不參與這場抗疫戰。
在之前的日子裏,香港整體的情緒健康狀况已經急轉直下。當市民還未能從之前的焦慮復元之際,又要繼續應對當下的疫情,精神壓力便漸漸超出負荷。農曆新年前後因為大家還在急着找口罩,無暇照顧自己的精神狀况,但有些之前本來穩定了好一陣子的病人,精神又開始變得緊張,有復發迹象。人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在當前的社會狀况下,出現情緒問題實在是不足為奇。有時候,可能患者本身已經有一些自身的壓力來源,已經出現了一些如失眠等輕微的情緒病徵狀,整個社會的緊張氣氛只是最後一根稻草,使情緒問題進一步浮現出來。焦慮不安、腦海內常常想着應對危機的方法、疲倦、半夜醒來、身體疼痛等等,也是焦慮症的徵狀,值得留意。
肺炎疫情使大家生命受威脅,而情緒病則使大家活着受苦。若真的出現情緒困擾,早日尋求協助便能在風雨飄搖的日子裏重新感受生活的平安。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流感】非感冒般簡單 ! 嚴重併發症可致長期身體損傷
- 【香港基因組計劃】3類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助精準辨病因做個人化治療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 私營診所規管邁新篇章 病人安全權益添保障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