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型肺炎疫情日益嚴重,媒體報道的,都離不開一些負面消息。在這樣的氛圍下,普羅市民在心理上承受極沉重的壓力。一方面需要為糧食口罩等物資短缺而擔心,另一方面又憂慮經濟下滑導致就業不保。常人尚且寢食難安,對於一些弱勢群組、情緒上較為脆弱的人士,又或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他們可能因為對疫情感到無力而更受困擾,可能擔心自己會因而喪命,以致出現茶飯不思、徹夜失眠、精神長期處於繃緊狀態、思想不能集中、腦海裏經常盤旋着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等情况。當他們出現這現象,其實已經踏入了恐慌性情緒。
假消息滿天飛 恐慌擴散
從前我們常說,資訊就是力量。不過,這是有前設的:所謂資訊,從來是指有權威、有公信力,經嚴謹考證之前提下發布的消息。可是在手機互聯網年代,人人都可以是發布者,資訊根本是氾濫,我們很難去求證消息的來源真偽,即使有人生經驗的人士,亦會受紛亂的資訊影響。尤其是一些嘩眾取寵之言論,更往往因吸睛而被多番轉載,繼而催生更大範圍的恐慌擴散。
人生來有一種天生自我保護的好奇心,當對某事情愈擔心,便愈想知得更多,目的是令我們提高警覺。可是,當我們不停地去搜尋關於疫情的資訊,到頭來會令我們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不能篩選與過濾一些渲染性的煽情報道,令自己不能冷靜下來、避免踏入恐慌之餘,隨便分享更可能造成集體恐慌。因此,要避免沉溺於無止境的網絡世界,我們應限制自己的資訊接收來源,只留意有公信力的發布機構,反覆參照和對比,便恍如在心理層面上「戴上口罩」,截斷恐慌「疫情」透過虛擬環境傳播,保護自己的心理不隨便受干擾。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