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專訊】「小腸氣」為常見的外科手術病症,不少人都對它略有所聞,「切口性小腸氣」則較少人認識,容易被患者忽略,以致延誤醫治。
年長肥胖 切口疝風險高
小腸氣是疝氣的別稱,可以發生在身體不同地方。而與腹壁有關的小腸氣中,腹腔內的內臟從腹壁缺口跌出腹壁外。正常來說,腹腔內的器官會由腹壁保護,並維持於應屬的位置,但當腹壁出現異常缺口,內臟就有可能從缺口跌出腹壁,形成疝氣。由於疝氣個案中多為小腸移出腹壁,所以俗稱小腸氣。造成異常缺口的原因眾多,其中,因手術傷口癒合不良而引致的疝氣就稱之為「切口性疝氣」,又簡稱「切口疝」。
腹壁作為內臟的保護層,當有鞏固能力的組織經歷開刀手術,而切口在癒合過程中未得以及時恢復,內臟便可能從該缺口滑出,造成切口疝。長者和肥胖人士一般在手術後較少活動,傷口較難癒合,所以患上切口疝風險較高。另外,慢性咳嗽、懷孕和因便秘而經常腹部用力等,都會令腹腔內壓上升,增加患切口疝的風險。
患者在站立和腹部用力時,疝氣處會突起或有疼痛感,當放鬆或平躺後,這些徵狀便會慢慢消除。疝氣體積較大的患者會經常感到疝氣處異常沉重,就像被什麼東西往下拉扯一樣。若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病情可能惡化,出現腹部絞痛,甚至腸道阻塞,嚴重有致命風險。
致腸道堵塞可奪命
切口疝患者只要及時就醫,治療並不複雜,手術後一兩天便可出院。但不少人會誤將疝氣當成手術後出現的正常情况,忽視病情。曾經有一名患者在接受婦科手術後,出現切口疝。疝氣慢慢變大,下腹逐漸脹大如籃球,甚至下垂至令她連穿褲子也有困難。病情令她無法外出,嚴重影響生活質素及情緒,要接受精神科治療。幾經轉折,她終獲轉介至外科接受適當治療,生活才重回正軌。
切口疝修補手術主要分兩種:第一種是傳統開放式手術。醫生會在疝氣處切入並將癒合不良組織縫合。另外一種方法則利用腹腔鏡微創修補,在腹部開3個小孔進入腹腔修補缺口。在修補手術中,醫生會植入人工網膜來補合疝氣位置,強化組織,避免復發。微創手術傷口較細,恢復速度會較快,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適合,治療前須先和醫生商量。
文:謝得言(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遺傳病】3歲黏多醣症童接受基因療法取突破 改善活動和學習能力
- 【超加工食品】研究:攝取愈多UPFs 增患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和早逝風險愈大
- 【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耐藥性威脅迫在眉睫 衞生署籲守護抗生素療效
- 許樹昌:H3N2病毒變種傳播力再提高 恐夏冬流感重疊 或需購南北半球疫苗
- 【器官捐贈】生命躍動 重燃希望 開啟對話 讓器官捐贈大愛延續
- 【流感】非感冒般簡單 ! 嚴重併發症可致長期身體損傷
- 【香港基因組計劃】3類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助精準辨病因做個人化治療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 私營診所規管邁新篇章 病人安全權益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