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都市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沉重,再加上久坐、缺乏運動等不良習慣,難免出現長期痛症問題。當年紀漸長,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痛症問題更難根治。正因如此,物理治療的痛症處理服務具有一定需求。
復康運動矯正姿勢
完成物理治療後,痛楚得以紓緩,但過一段時間後,痛楚總會再找上門,究竟出現什麼問題?可能在治療中缺少了一個相當重要部分:復康運動訓練。
在探討復康運動的重要前,首先要了解一下痛症是如何衍生。
1. 不良姿勢:若長期維持同一錯誤姿勢,肌肉長期處於過分縮短或延長狀態,肌肉不勝負荷便會響起警號
2. 動作發力錯誤:常見於搬運工作,一般人會偏向使用上肢發力,但較理想應借助下肢與軀幹發力,減輕只由小部分關節負擔大部分重量所產生的勞損風險
3. 肌肉力量或耐力不足:鍛煉肌肉力量與耐力是提升身體負荷能力的另一要素,以增加應付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
不少人認為接受傳統手法或電療便能改善長期痛症,但更重要是提升身體機能以減低痛症重複出現。物理治療除包括傳統手法治療外,亦包括復康運動矯正錯誤動作,提升日常生活如走路、上落樓梯等所需肌力、活動幅度與協調能力。
舉重減緩關節退化
預防勝於治療。當步入中年以至老年,更需要加強運動鍛煉,減緩肌肉流失與關節退化速度。外國研究指出,膝關節退化患者的痛楚程度與身體能力有一定關係,意思是痛楚會隨身體機能變好而減少。但很多人會疑惑,年長人士不適合做舉重運動?但現實是,外國長者玩舉重,其舉重重量比香港業餘健身愛好者更重。在適當訓練下,長者可以先從自身重量訓練入手,打好基礎,逐漸提升舉重重量,自然更得心應手。
文:蘇文浩(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二級物理治療師)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