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潮未退,冬季流感高峰期又隨時迫近,兩種病毒都可以經飛沫傳播,患者同樣會出現上呼吸道徵狀。大眾不禁擔心會否同時感染新冠肺炎及流感,兩者臨床上會否難以分辨呢?現時流感疫苗一針難求,繼續做足佩戴口罩及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是否已可以預防流感呢?若要接種流感疫苗又有什麼要注意?即看醫生如何解答以下5個疑問!
新冠肺炎與流感會同時感染?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指出,流感病毒及引發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 (COVID-19) 都可經由飛沫傳播,理論上病人可同時感染兩種病毒,所帶來的危險性則無法估計。
「過去流感引致的死亡率約為0.1%,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則約為2%,但同時感染兩種病毒的死亡率,目前可供參考的案例並不多,故有需要小心應對!」
出現咳嗽、發燒等徵狀,臨床上如何分辨?
曾醫生表示,流感可引起咳嗽、發燒、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及肌肉痛等,主要是影響上呼吸道的徵狀,而新冠肺炎除了可產生上呼吸道徵狀外,亦會影響肺部。「單靠臨床病徵難以分辨兩者,因此任何病人若出現發燒或呼吸道感染情况,建議盡快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以策安全。」
做足防疫措施是否不用接種流感疫苗?
即使做足了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可以減少受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機會,但曾醫生直言,新冠肺炎的疫苗仍在研發階段,在應對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下,除非本身對疫苗過敏或對雞蛋嚴重敏感的人士,否則接種流感疫苗仍不可或缺。
「流感疫苗對所涵蓋的4種流感病毒保護力約為七至九成,能有效減少流感感染,尤其能減低體弱人士出現嚴重併發症而需要入院的風險。」
他闡釋,接種流感疫苗後,有助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發生的同時,更可以避免病人因出現懷疑上呼吸道等徵狀而需入院,或留院等候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間接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曾醫生更提醒,若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長者亦應盡早注射,加強保護。
接種流感疫苗後仍會出現感冒?
流感疫苗已沿用多年,但部分市民對其仍有不少誤解,例如擔心注射疫苗後會引致其他感染或出現副作用;又或質疑接種後為何仍會患感冒,繼而抗拒接種流感疫苗。
曾醫生解釋:「流感疫苗是由滅活病毒所製,故接種後不會致病,只會刺激身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故出現副作用的風險十分低,常見的包括注射位置腫痛或輕微發燒等反應。」
至於接種疫苗後是否仍有感染流感的機會呢?曾醫生表示,即使注射疫苗後出現流感樣病徵,也不代表疫苗無效。「事實上,疫苗的防護效力並非百分百,接種疫苗後身體亦需要約兩星期才能產生抗體。感染也可能是由於疫苗未有涵蓋的呼吸道病毒所致,例如傷風及鼻病毒等感染同樣可以引起類似流感的徵狀。」
流感疫苗一針難求,怎辦?
流感疫苗供應緊張,部分診所和醫院更已缺貨。曾醫生建議現階段宜先讓高危族群,包括長者、長期病患者、孕婦、兒童、醫護、院舍職員及院友等率先接種,以降低他們患上流感及相關併發症的機會,亦有助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至於健康及非高危族群的成年人,可待疫苗供應回復充裕時再接種亦可。此外,政府已預留疫苗存貨,為長者及其他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繼續防疫措施 減少感染機會
除了接種流感疫苗之外,曾醫生再次提醒市民必須繼續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不應鬆懈:
1.)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例如日常要佩戴口罩及勤洗手
2.)避免吸煙
3.)多做運動
4.)在家要打開窗戶,讓室內空氣流通,此舉有助降低病毒的濃度,減低傳播風險
5.)盡量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減低感染病毒的機會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