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耳探體溫讀數最高 手探最低
除食肆外,政府因應疫情設立的部分檢測中心亦有使用紅外線測溫儀,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左)上月巡視位於石籬社區會堂的葵青臨時檢測中心時,便曾以手心探熱方式量度體度,但她初時以右手掌心探熱時,測溫儀三度無反應,她改以左手掌心探熱才順利量度體溫。(資料圖片)
為測試外在因素干擾手探程度,記者分別手握冰凍汽水或暖包約1分鐘,再手探測溫。結果顯示,持凍飲後大部分測溫儀會顯示「Lo」,即溫度過低。據記者觀察,部分測溫儀讀數在低至35.7度時仍未顯示「Lo」,若以此比對正常手探讀數,推斷凍飲干擾可令體溫下跌達0.8度。
至於執暖包後的測溫結果,大部顯示體溫會超過37.5度,儀器會發出「嗶嗶」警報聲,干擾後的讀數最多增加約2.8度。記者亦發現,不同測溫儀的警報聲音長短及音量不一,個別食肆測溫儀的發燒警報與低溫警報聲音相近,店員或未能即時分辨客人有否發燒。
據記者觀察,該款體溫儀最普遍被採用的型號名為「K3」和「K3 Pro」,記者從深圳市強威電子有限公司網址發現該公司生產「K3」和「K3 Pro」,遂以用家身分向該公司查詢,孫姓經理回覆稱,該款測溫儀雖可測掌心,但「測掌紋(心)肯定不準」,測額頭才準。
醫生:量度表面溫度只屬初步篩選
林永和醫生表示,量度表面溫度只屬初步篩選,從防疫角度則以額探較準,因手心溫度易受外在環境、手汗、或本身手腳較冰冷等因素影響,「一個發燒的人甚至可手握凍飲後探熱來出術」;再者,若食肆無職員觀察探熱過程,「食客可以是旦『嘟』,這樣探熱只是『做個樣』,部機亦只是裝飾品」。他認為,為減少高危接觸,用額探或手探儀器為公眾探熱屬可接受,但若發現體溫偏高的不確定個案,便應即場以耳探機量度核心溫度,確保無走漏個案,特別是政府機構或場所更應嚴格把關;他說手探現時仍被廣泛採用,擔心若量度結果有偏差,「可能對第四波疫情影響很大」。
衛署:對讀數有懷疑
應用其他探熱器再量度
衛生署回應查詢稱,非接觸式紅外線溫度計或熱像儀可用於量度皮膚表面體溫,篩選發燒者,但承認表面體溫或未能提供可靠的參考以確定有否發燒,因此若量度出體溫高於設定參考值,又或對第一個讀數有懷疑,便應用其他探熱器再量度核心溫度以作確定;不過,署方無回應有關手心探熱的準確性及指標。食環署稱,會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第599F章)指示巡查餐飲處所,確保其遵守《規例》,包括量度體溫的規定。
額探手探結果有別 醫生促監管定發燒指標
手心探熱除了會受外在的環境干擾而容易出現偏差外,衛生署資料及指引亦從未為手探定出發燒標準。事實上,手探是今年疫情爆發後才變得「普及」的探熱方法,而大部分食肆容許食客用同一部測溫儀額探或手探,林永和醫生認為額探與手探溫度有差異,發燒參考指標未必相同,建議政府應加強監管。
K3 Pro測溫儀列明應額探
記者翻查K3和K3 Pro測溫儀型號資料,K3的說明書未有列明探熱的身體部位,K3 Pro說明書則列明應用額探,沒有註明可以手心探熱。資料又列明,原廠預設的發燒溫度為攝氏37.3度,其中K3 Pro容許用家按需要重設發出警示的溫度,可設範圍為37至38度。
「額探逾37.3度 手探也可能沒問題」
根據衛生署資料,政府為5項常用探熱方法提供參考資料,包括口探、耳探、肛探、額探和腋探,其中口、耳及肛探量度核心溫度,即深層組織溫度,額探和腋探只探測皮膚組織表面溫度。署方資料亦列明,額探的便利和速度屬各種探熱方式之首,但準確性最低,署方提供的額探發燒參考指標為攝氏36度,但強調只是參考讀數,有關水平可能因不同品牌和型號的紅外線額探溫度計而異。
林永和醫生建議政府應監管餐廳或其他場所使用體溫探測儀的量度方式,並制定發燒指標,「例如設定了額探37.3度是發燒,就不能讓客人用手探,兩者溫度或有偏差」,他以本報測試的結果為例,顯示手探溫度可能會較低,「即一個額探超過37.3度的人,手探也可能沒問題」。他更建議應規定餐廳只能用有認證的體溫探測儀,以確保準確。
衛生署回應稱,使用任何探熱器前,應先仔細閱讀說明書,以了解正確使用方法及體溫參考值,根據不同資料的建議,紅外線前額溫度計發燒的參考值為攝氏35.6度或36度,亦可根據探熱器生產商建議之參考值採取後續行動。
(疫情第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