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下,相信不少人改變了做運動的習慣,甚至由以往習慣在健身室,改為到戶外做運動。身處香港,要到戶外做運動,多選擇公園、海濱長廊、自然教育徑或郊遊徑等,既可以欣賞自然景觀,在社交距離許可下也可除下口罩唞唞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
到戶外做運動的好處似乎比在室內的多,可是也要注意兩者於運動性質及環境的差異,以減低受傷風險,適當地做運動。
吸汗衣物 戴黑超或帽
首先,出發前要注意當日的溫度及濕度。健身室多具備恆溫系統,而香港的春天,戶外濕度相對較高。天氣熱的時候,流汗較多,所以在戶外運動時,應選擇吸汗而透氣的衣物,以助身體的溫度調節。若運動時間較長(例如:行山),應預備後備衣服以便更換。記緊也要戴上太陽眼鏡或帽子,以保護雙眼。
JUMP招聘及進修博覽2025 多間參展機構︱即場搵工面試 10月25日﹙六﹚旺角見! 立即報名 |
適時補水免頭暈
另外,要帶備和飲用足夠的水或含電解質的飲品。身體缺少水分可能會導致頭暈或其他不適,故要保持充足的水分,運動時要多加注意身體狀况及變化。
運動鞋避震有承托
其次,不能忽視合適的運動鞋。在戶外跑步,路面較多凹凸不平之處,又或在堅硬的石屎路上,適宜穿著避震力較佳的運動鞋,使腳部有足夠的承托和保護。
事實上,視線和足部感知對平衡的控制尤其重要。一般來說,光線充足有助平衡。可是,如陽光太猛烈,或面向太陽做運動,有可能影響視線而干擾平衡。因此,運動人士應盡量背向陽光做運動。加上在戶外凹凸不平的路面,較難平衡,如感知機能或平衡反應較弱,容易「拗柴」。因此,在戶外運動時,要有適當的光線,並多加留意路面情况,以減低跌倒或受傷風險。
最後,接觸公衆運動設施後,記緊要消毒雙手,減低感染病毒的風險!
文:莊硯琦(香港公開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 辟穀斷食非人人適合 患肝、腎、心血管病者不宜 少食細嚼更利瘦身健康
- 【養生秘訣】 堅持日日運動成習慣 勿過勞忌單一 量力而為
- 掌握中秋飲食7個要訣 享受健康佳節
- 更年期女性 勿急於食補 宜以柔制秋燥 教你靜養方法
- 醫生,我有脂肪肝?超聲波、抽血 驗脂肪肝不準?
- 開學發覺眼矇矇 深近視增青光眼、黃斑病變風險 滅緩惡化有法
- 爆肌熱養眼?女士多看肌肉男補氣血兼減壓?小心過度難抽身或情緒病、傷身心
- 營氣(吸收營養)+衛氣(鞏固免疫力) 兩者失調易引發多種疾病
- 長者吞嚥困難 即食軟餐減營養不良風險 助照顧者減壓
- 八成強直性脊椎炎患者 30歲前首現病徵 水療助改善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