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經歷了一波接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論受經濟環境、防疫措施、疫情資訊、減薪失業……等影響,有些人會以從容、積極態度面對,有些卻會變得灰心喪志、無故心煩氣躁,甚至引發各種焦慮、情緒問題等。面對同一「疫」境,不同人的反應為什麼會有如此大分別?臨牀心理學家為大家查找「元兇」,再適時善用4個提升抗逆力的方法,有助梳理個人情緒和壓力,突破逆境!
文:謝美芳、夏穎欣 圖:黃永昌
疫情下負面情緒元兇:忽略好事、不接受現實
反覆的疫情令人有兩極的表現。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以關閉健身室為例,有人會另選行山、公園進行戶外活動,但亦有人選擇足不出戶。「如果只着眼於疫情當下帶來的負面問題,往往會忽視了很多周邊正面的人和事。」
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教授李永浩博士指出,無論在疫情或逆境中,首要學會「接受現實」。「有些人無法接受現實生活上的轉變,例如長時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因而產生困擾和不安情緒。」兩人都強調,不同人對同一事情會產生不同的看法,箇中抱持哪種「心態」是重要一環。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
疫境中傷「心」個案 轉換心態成關鍵
以下是他們分享的兩個真實案例:
1/ 一位太太因疫情失去了工作,亦難於短期內找到新工作,其丈夫希望太太留在家中分擔家務,但太太卻認為自己不適合擔任家庭主婦的角色,堅持找新工作,結果夫婦的磨擦多了。
轉個心態:馮博士表示,太太若接受行業現况和個人能力的限制,暫時留在家中,既可分擔家務,亦可以增加親子時間。
2/ 一名女孩自疫情開始後,經常因腹瀉而入院,她的媽媽深信女兒是因疫情壓力所致。不過,女孩在醫院卻表現正常和開心,但每當準備出院時腹瀉徵狀又再出現。經了解和觀察後,原來媽媽由疫情開始已甚少帶女兒外出,媽媽的雙手亦因擔心染疫而頻洗手搓手致破損。
轉個心態:李教授表示,一直受壓的其實是媽媽,甚至將壓力投射到女兒身上,「製造」了「一出門便會染疫」、「經常洗手搓手才安全」等「現實」予女兒,誘發了女兒身體的免疫反應致腹瀉。他強調,在疫情資訊氾濫情况下,更需要客觀地釐清事實。例如不乏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並不高,其中70歲或以上的高齡人士才是較高危群組,而非小朋友,反問長期不准小朋友外出是否合適和唯一的防疫方式呢?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下 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增強個人抗逆力 苦中有樂事
面對疫情持續反覆,李教授強調,「人的最大戰場是自己的腦袋,而人的重要特質之一是懂得改變,故此要學會接受凡事不會完美的現實環境,培育自己正面的心態,定能否極泰來。」
李教授和馮博士提醒,要突破困難或逆境,「抗逆力」尤其重要。以下4個提升抗逆力的實戰方法,人人都可以做到「苦中有樂事」:
1/ 多留意身邊正面經歷:
馮博士表示,在疫情下令不少人感到「辛苦」或「諸事不順」,但是否一點好事都沒有呢?有研究指出,以6樁正面事情或經歷便可以蓋過一次負面經歷!因此不妨發掘或留意身邊「好」事,例如悉心灌溉一些小植物,每日留意盆栽的生長狀况,不難發現親手栽種的成果可以帶來正面和開心的效果,甚至可以感染身邊人,分享和傳遞快樂信息。
2/ 做個平凡英雄(ordinary hero):
人人都可以是英雄,不需要動輒跳海救人才算是英雄。李教授強調,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或同理心,嘗試多行一步,多做一些利己利人的事。那怕只是在疫情下助陌生人「按升降機開關」、做義工,自然能釋放更多「開心」荷爾蒙,成為平凡英雄都不錯!
3/ 分清「必要」和「想要」:
即使在疫情下不少人影響了生計,擔心「安全網」再不安全,產生焦慮或壓力……李教授指出,人的基本需要:有水、食物、陽光和空氣已足夠「生存」,若不斷追求更大的「安全網」,便會變得貪婪!一旦身處逆境,一直想着「要由吃魚翅變為麵包」,反而無法適應。時刻提醒自己:享用這個麵包已足夠了。
4/ 珍惜現在,為人生增值:
誰不希望「心想事成」,兩人指出,要明白這個只是「幻想」。要適應人生中有高低、轉變,故此在安逸時要懂得居安思危,面對困境時切忌不斷在問題、壓力中鑽牛角尖,只管減壓亦不可行,要在時間、精力有限的前提下,為自己的人生增值,提升個人的適應力、社群力量等,培育「珍惜現在」的心態,相信自己可以適應任何改變。
發覺身邊人不尋常表現 多陪伴切勿困獸鬥
若發覺身邊的家人、朋友在行為或反應出現不尋常的表現或徵狀,馮博士建議,家人或朋友多陪伴他們,嘗試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例如跟他們一同到陽光下走走,專注地做些其他事情,聆聽他們的想法,切勿讓他們在負面情緒中「困獸鬥」。若情况持續,則宜尋求其他專業協助。
順逆、情緒起落在於「心態」
李教授深信,無論身處順逆境在乎人的「心態」,他引述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一首詩作總結: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