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常聽說媽媽比較容易患上「媽媽手」。其實媽媽手只是俗稱,正式醫學名稱是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又稱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臨牀上常見患者是需要重複手部工作的人,例如家庭主婦、長時間用滑鼠的文員、廚師和樂手等;而由於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或打電玩而患上狄奎凡氏症的病例,近年也有增加。媽媽手影響大拇指及手腕活動,手部復康運動可幫助回復手部功能。
狄奎凡氏症是一種重複勞損,並不止媽媽才會患上;但因為患者當中有很多產後女士,所以又俗稱媽媽手。她們會經常抱起嬰孩,如果托住嬰孩時過度使用拇指及手腕,可導致勞損,便會較易患上媽媽手。而一般情况下,女性患病的機率比男性高。
拇指手腕乏力痛楚 未必紅腫熱
狄奎凡氏症病因是由於控制大拇指活動的兩條肌腱(圖三):拇短伸肌及拇長展肌勞損及創傷,引致位於橈側的肌腱、滑膜或腱鞘增厚,令管道變得狹窄。雖然狄奎凡氏症又名狹窄性腱鞘炎,但患者不一定會出現紅、腫、熱等發炎徵狀,臨牀上沒有發炎的病例反而更普遍。
患者的大拇指及橈側手腕會疼痛而乏力;有急性炎症的患者會出現紅、腫、熱等發炎情况。病情嚴重會影響大拇指及手腕活動,導致手部功能受限制。日常生活如拿重物、扭毛巾、倒茶、用刀切菜等活動,都會令痛楚增加。如有以上情况,患者應盡早求診,尋求醫生和物理治療師協助。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