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神經線壓迫嚴重可致失禁
腰椎間盤一旦退化,可能會引致腰椎間盤移位、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等不同情況。高醫生表示,最常見是腰椎間盤移位或脫出,初期病徵可能有腰痛;惟假如其移位後接近神經線,有機會致坐骨神經痛,影響範圍不但是腰部,甚至伸延至臀部到腿部位置;如果神經線受到嚴重壓迫,更有機會導致神經線損壞,引起麻痺、乏力、甚至失禁。高醫生強調,腰椎間盤移位主要是積累而成,由細小裂痕逐漸擴大並導致移位,大部分病人在20至40歲已可能出現病徵。
如果懷疑椎間盤壓迫神經,需要進行磁力共振掃描作檢查,才可了解椎間盤結構有否移位,或神經線受壓等問題。高醫生表示,一般會先採取藥物及物理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神經痛藥物、放鬆肌肉藥物等,幫助病人止痛,從而回復其活動能力,以便開展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一般會先從被動式物理治療開始,物理治療師會協助拉腰或以電流放鬆肌肉,其後逐步進行強化肌肉訓練,冀能幫助康復。
此外,有部分病人會因為神經線嚴重受壓,需考慮接受手術。通過手術,可解決神經線受壓,手術安全性高,可較快為病人減輕痛楚。
高天祐醫生表示,腰椎間盤的結構是脊椎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大家要好好保護。
腰椎管狹窄影響血液循環
腰椎有可能不斷勞損退化,當腰椎形狀變得不規則、腰椎間盤磨蝕及有骨刺增生,常見會引致腰椎管狹窄問題。高醫生表示,腰椎管狹窄的病徵或不明顯,造成神經線損壞及出現乏力情況,若沒有適當處理,可能只步行五分鐘已會感到疲累。
腰椎管狹窄可通過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確診,病情嚴重者或會建議接受手術治療,以令受壓腰椎管得到紓緩;現時的腰椎手術主要分為減壓、固定、矯形或合併手術,利用新科技如導航、內視鏡等,提高手術安全性及成功率。
但高醫生指出,其實大部分病人都不需要接受手術,最重要是預防及防止情況惡化,包括放鬆肌肉及糾正姿勢。例如坐姿不正會令腰椎間盤承受很大壓力,當長時間受壓,會加快腰椎間盤的勞損速度;而運動不足或肌力不足,亦容易導致寒背或凸肚等姿勢不正問題,影響腰椎健康。
要預防腰椎問題,最有效方法是進行肌肉訓練。高醫生表示,腰椎的肌肉訓練主要分為幾個階段,第一是放鬆肌肉,增加柔軟度;第二是核心肌肉訓練;最後才進行四肢肌肉鍛鍊。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制定最合適的運動,提醒病人不要胡亂在網上自學,否則會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