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世衛去年的報告,「長新冠」是指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長期後遺症,患者或出現「腦霧」、肌肉疼痛、疲倦、氣促、咳嗽、抑鬱等症狀,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不能透過其他診斷解釋。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已累計逾118萬宗陽性個案,而部分康復者的「後遺症」並未隨檢測轉陰性而完結。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指出,新冠康復者中除了「腦霧」及抑鬱等症狀,有人頭痛至影響工作及氣促等,一般較難根治;另有老人科醫生發現有新冠長者病癒後吞嚥困難。孔建議本港設立跨專科聯合治療方案,為有需要者提供指定門診服務。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康復者面對長新冠症狀 病徵愈嚴重後遺症機率愈高?如何紓緩或預防?
觀察3000新冠康復者半年 急性後遺症、長新冠主要症狀有不同
孔繁毅表示,由去年初開始,瑪麗醫院跟進逾3000名覆診的新冠患者,觀察至少半年,根據世衛定義,當中少於3%人出現長新冠。世衛估計全球約一至兩成新冠康復者出現中、長期後遺症。孔繁毅說,西方國家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的比例可超四成,估計本港比率較低,與確診者較早獲適切治療、有助減低併發症有關。
孔繁毅:長新冠患者18至90歲都有 長者較易出現
瑪麗醫院跟進的個案中,有長新冠病人出現頭痛,嚴重至影響工作;另約20人嗅覺受損,大部分接受維他命A及香薰治療後嗅覺可回復七成。孔繁毅說,長新冠患者「18至90歲都有」,當中長者較易出現長期後遺症,估計與身體儲備較少、多有長期病、較多新冠重症有關。年輕人較常出現味覺、嗅覺喪失等問題;長者則較多氣促,大多在治療後3至6個月內好轉。
新冠急性後遺症:主要症狀為咳嗽、疲倦 長新冠:味覺或嗅覺問題、頭痛、氣促
孔繁毅說,持續少於兩個月的症狀屬「新冠急性後遺症」,通常在12周消退,主要為咳嗽、疲倦等;但味覺或嗅覺問題、頭痛到影響工作及氣促等則較難根治,容易是長新冠。不論出現急性後遺症或長新冠,規律的睡眠和運動均有助改善,他呼籲康復者如有需要必須求醫。他說本港暫未有指定地方專治「長新冠」,建議設跨部門聯合治療方案,為有需要者提供指定門診服務。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陽性患者在家等候送院怎辦?醫管局23間指定診所、關愛預約專線、支援熱線、短訊電子表格連結、電話會診服務(附專家14建議予家人)
佘達明:有長者吞嚥困難神志轉差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稱,不少長者身體機能原是「掹掹緊」,感冒都可能影響身體功能,在其診治的長者當中,不乏染疫後出現吞嚥困難、走路乏力或神志轉差,曾有八旬婦康復後吞嚥能力退步,即使在水中加入凝固粉仍會嗆到,另出現「腦霧」症狀,「問佢飽定餓都唔係好識回應」。
佘達明補充,上述問題通常在新冠康復後半個月內恢復正常,「後生可能兩三日好番,但老人家可能要幾個星期」。他建議染疫長者攝取充足營養,有良好休息,家人亦可多與其聊天或翻看舊相簿,但若長者神志混亂,建議盡早求醫。
食衛局及醫管局回覆查詢稱,公立醫院會為新冠康復者安排覆診,會因應病人個別臨牀情况提供其他復康服務。公立醫院出院病人或完成隔離者,在出院日期或完成隔離日期起計6個月內可參與「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接受最多10次免費服務。被問到會否考慮為出現長新冠等後遺症的康復者提供指定門診服務,醫管局稱會定期檢討各項醫療服務及評估需求,為病人提供適切服務。
學者:每日兩三康復童患「多系統發炎綜合症」
另外,截至4月15日,本港累計逾7萬名11歲或以下兒童染疫。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本港近日仍每日有2至3名染疫兒童康復後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重申對未接種疫苗的兒童而言,Omicron變種病毒殺傷力可以很大。該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關日華稱,外國有患上述綜合症的病童神經系統或心臟因此受影響,呼籲兒童及早接種疫苗。
葉柏強日前在商台《政經星期六》說,本港兒童在過去幾波疫情染病率偏低,加上未有接種疫苗,體內沒有抗體,感染Omicron的殺傷力可以很大。他說,未打針的染疫童病毒量較高,病毒繁殖速度較快,部分個案在康復後三四周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即腦部及腎臟等多個器官發炎,大部分需在深切治療部(ICU)留醫,並要插喉或打強心針。
相關文章:【兒童染疫】第五波染疫兒童出現兩大病徵:神經系統問題及上呼吸道嚴重感染 感染Omicron12%發燒抽筋比例超流感
部分康復後三四周現 ICU留醫
他透露近日本港幾乎每日都有兩三個「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新症,團隊正留意有關病童康復後會否出現影響心肺或活動能力的長期後遺症。
外國有病童神經系統心臟受影響
關日華向本報稱,自3月初至昨日,本港共15名輕症兒童康復後出現上述綜合症,年齡3至11歲,數據正作詳細統計,日後將有調整。他補充,外國有病童的神經系統或心臟因此受影響,團隊正跟進本港個案的情况。
(新冠疫情)
明報記者:何珮瑚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