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肺癌是本港頭號殺手,以60歲以上為好發族群,但年僅33歲演員柯煒林上月底在社交媒體透露,確診肺腺癌第四期,讓不少人震驚。一直以來大眾對肺癌的認知,都是發生在高齡人士或煙民身上,但近年好像愈來愈多較年輕、無吸煙習慣的人患肺腺癌。除了吸煙外,還有什麼致癌因素? 癌症雖然難纏,但隨着醫學進步,肺腺癌5年相對存活率在過去10年間提升了不少,透過藥物控制仍可如常工作、生活,改善生活質素,與癌共存。
新增肺癌個案逾六成肺腺癌 基因突變作祟 30、40歲患肺癌
曾出演《濁水漂流》、《別叫我「賭神」》等電影的新進演員柯煒林(圖)早前透露,在5月底開始一直咳嗽,看過普通科醫生及服用過兩次抗生素都未見起色;轉看呼吸系統專科並接受電腦掃描後,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正接受標靶藥治療。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志良指,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當中以肺腺癌最常見,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2022年新增5707宗肺癌個案中,逾六成屬肺腺癌。
「以往認為肺腺癌較多發生在女性身上,但近年發現男女比例分別不大,吸煙與非吸煙人士都有。」至於年齡層,雖然有國際研究發現年輕患癌人數顯著增加,但大多與乳腺癌、甲狀腺癌有關,肺癌則不見有年輕化趨勢,「無論是香港抑或鄰近地區數據,患癌人士的年齡中位數和死亡中位數都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60幾、70歲」。林志良接觸過年紀最輕的患者僅20歲,偶爾亦會遇到一些30、40歲患者,但屬零星個案。

相關閲讀:【肺腺癌】非吸煙者患肺癌比率趨增 世衛:空氣污染屬高風險因素
低劑量胸腔掃描 篩查無症狀高危族
「醫學上仍然認為吸煙是肺癌的頭號風險因素,我們在吸煙人士身上見到不少肺癌患者。」但針對肺腺癌,林志良指其中一個特點,是很多患者都沒有吸煙習慣。亦由於他們沒有出現吸煙引致的呼吸道症狀,患癌後更難察覺,甚至在後期都不見明顯症狀,錯過提早介入的時機。這些病人通常因其他原因做身體檢查,例如心血管掃描或腹腔掃描時,發現肺部陰影,才得知自己患癌。近年可透過低劑量胸腔掃描,為一些沒有症狀但患癌風險高的人篩查,對象主要是重度吸煙者、直系親屬中有肺癌歷史的人,以及從事高風險工作,如工作環境接觸到石棉人士。他建議應定期接受篩查,及早發現患癌徵狀。
PM2.5濃度高環境增致癌風險
除了吸煙外,還有什麼致癌因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主任及臨牀教授李浩勳表示,PM2.5(微細懸浮粒子)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全球均有大量研究證實長期暴露於PM2.5濃度高的環境,罹患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因曾接受過放射治療如乳癌,增加了日後患上肺癌的風險。
外在因素外,還有更深層原因藏在基因之中,包括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與基因突變,兩者都是關於DNA的改變。李浩勳解釋,因每個人的DNA在複製過程中都可能出現微小差異,而SNP就是指DNA中單個核苷酸的差異,種類非常多。「這種差異本身無傷大雅,不會直接導致疾病,但是某些特定SNP會讓身體對某些外來物質更敏感,例如遇上PM2.5時,令肺部細胞產生癌變的風險就會增加。」
亞洲人肺腺癌 逾半有EGFR基因突變
另外有一些基因突變,會令原本正常細胞失控地生長,從而形成癌細胞。李浩勳指,在亞洲患者中,最常見是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個案中佔比高達50%至60%,遠高於西方國家的10%至20%。其次為ALK,約佔5%;「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基因突變患者發病年齡普遍較年輕,許多在30、40歲便已確診。」
「早期肺癌的腫瘤尺寸偏小,未入侵其他器官或者周圍組織,很多時候都沒有病徵」,林志良指,當病人出現症狀時求醫,大多已屆癌症後期。因應腫瘤位置,身體會出現不同症狀,患上原發性肺癌(即始於肺部的腫瘤)有可能出現咳嗽、痰中有血;若癌細胞入侵肺部其他地方,例如肺膜,可能出現肺積水;當病情到後期,癌細胞擴散到肺以外的地方,可能在個別器官引起其他症狀。
相關閲讀:【解讀肺癌】不吸煙都有肺癌?肺癌也可根治?一文了解肺癌治療新趨勢
藥物進步 5年相對存活率提升
治理癌症,發現時患癌期數愈早,存活率愈高。林志良指,診斷出第一、二期癌症,趁腫瘤仍小,未入侵其他器官,可透過手術切除;但若已達第三、四期,基本上已做不到手術,但可用化療、標靶藥等方式控制病情,「去到第四期,癌細胞通常已擴散,無論是免疫治療、標靶治療,還是化療,都難以完全消滅腫瘤,但可控制它,與病共存」。他見過不少癌症晚期患者可穩定地控制病情,在治療期間如常上班,擁有良好生活質素,「以前化療藥沒那麼先進,會出現嘔吐、脫髮等副作用,但現時即使患上第四期癌症,也有相應藥物可將病情長時間控制」。本港肺腺癌5年相對存活率,從2010至2014年的21.7%,上升至2015至2020年的33.5%,有顯著增長。如果癌細胞出現抗藥性,令標靶藥失效,還可嘗試二線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即使第四期癌症,都可樂觀面對」。隨着存活率提高,或許癌症可長期穩定控制,有可能變成一種慢性病。
知多啲:精準醫學計劃 尋找罕見基因突變
肺癌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病徵不明顯,當出現症狀時,往往已到第三、四期。對於確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是首要任務。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浩勳表示,目的是為了尋找是否存在如EGFR、ALK等基因突變,從而配對針對的標靶藥物。目前最標準的檢測方式是直接提取腫瘤組織去化驗。
出現抗藥性 可換二線治療
標靶藥物能專門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相比好壞細胞通殺的傳統化療,效果更顯著,副作用也大為減輕。李浩勳表示,針對EGFR或ALK突變的標靶藥,腫瘤反應率高達70%至80%,即腫瘤有明顯縮小。而無惡化存活期,EGFR患者平均超過1年半,ALK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好,可超過2年,意味着患者在這段時間內病情穩定,且因藥物副作用輕微,可維持相當高的生活品質。不過,有患者使用藥物一段時間後會出現抗藥性,當第一線標靶藥失效後,可換上二線治療,或再做基因檢測嘗試尋找其他合適的標靶藥。
相關閲讀:百日咳 VS 咳嗽 逾兩周愈咳愈嚴重 延遲醫治可併發肺炎腦癇 及時服用抗生素減併發症風險
港大團隊 找出一成漏網患者
李浩勳指,現在香港公立醫院、私家醫院或私營醫療機構都有提供癌症基因檢測服務,涵蓋10多種基因突變。早前,港大團隊更在「非小細胞肺癌精準醫學計劃」為1800名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提供免費且全面的癌症基因檢測,一次過檢測300種基因,成功為當中約8%至10%在常規檢測中「漏網」的患者,找到了罕見的基因突變,從而匹配到救命的標靶藥。
愈咳愈勁愈多痰 痰中帶血快求醫
演員柯煒林因久咳不癒而求醫,才驚覺患癌。咳嗽是常見的不適症狀,平日傷風感冒不少人都有兩聲咳,卻不一定會聯想至癌症,什麼時候需認真看待咳嗽?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志良表示,「如果咳嗽在短期內控制下來,毋須擔心,但當有其他症狀同時出現,如咳得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多痰,或者痰帶血,就一定要求醫!」雖是老生常談,但他不厭其煩強調應避免吸煙,並建立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多做運動,減低患癌風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