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如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和甲減(甲狀腺功能減退)影響人體新陳代謝,患者除需遵醫囑服藥外,日常飲食亦需特別注意。雖然飲食無法直接治療甲狀腺疾病,但適當的飲食策略有助控制病情、改善症狀,並支持整體健康。
甲亢與甲減的飲食原則有何不同?
甲減患者因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會出現疲累、脫髮及便秘等症狀,體重更可能突然上升。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余思行建議,甲減患者應選擇低脂、低糖、低鈉及低膽固醇食物以控制體重,並增加高纖維食物及水分攝取,改善腸胃蠕動,緩解便秘。
相反,甲亢患者因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會導致體重下降、心跳加速、緊張、出汗及飢餓感等症狀,甚至因新陳代謝過快或鈣質不足而增加骨質疏鬆風險。為此,建議多進食含鈣質及維他命D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菇類、含奧米加三脂肪酸的魚類、牛奶及加鈣飲品。成年人每日需攝取1200毫克鈣質,可從營養補充品攝取600毫克,其餘透過飲食如一杯牛奶補充。維他命D亦可透過曬太陽或含維他命D的補充品攝取。此外,鐵質及鋅等礦物質亦重要,可從乾豆、深綠色蔬菜、全穀物、堅果及紅肉中獲取。
碘質攝取與甲狀腺治療的關係
碘質是製造甲狀腺素的重要元素,但攝取量需小心控制。余思行表示,甲亢患者在接受放射碘治療(飲用碘水)前,需採取低碘飲食,避免高碘食物如貝殼類海產、海魚、紫菜、海帶、牛奶及雞蛋等,以確保治療效果。但日常飲食中,服用抗甲狀腺藥物的患者無需完全避免含碘食物,可適量進食魚類、紫菜、雞蛋或牛奶,保持均衡飲食。
甲減患者若經檢查確認缺碘,則需增加碘質攝取。成年人每日需150微克碘,孕婦則需220至250微克,可透過海鮮、海帶、紫菜或每日約一茶匙(5克)的加碘鹽補充。惟需注意,海魚雖含豐富碘質,但過量食用可能導致水銀積聚,建議每周食用2至3次為宜。
相關文章:甲亢甲減與甲狀腺癌有冇關?恒常頸部超聲波檢查及早診斷成治療關鍵
甲亢患者如何應對體重下降?
甲亢患者因新陳代謝過快,體重可能顯著下降,甚至增加心臟負荷及骨質疏鬆風險。若藥物未能有效控制甲狀腺素分泌,患者可增加熱量攝取,選擇富含脂肪的紅肉及乳製品,並使用優質食用油如橄欖油、牛油果油或芥花籽油,以減少身體發炎及患癌風險。當病情穩定,體重通常會逐步回升。
甲亢與甲減患者避免煙酒、加工食品、過甜食物
余思行強調,甲亢及甲減患者均應避免吸煙及過量飲酒,因這些習慣會加劇身體炎症,影響甲狀腺健康。此外,應減少進食加工食品(如餅乾、香腸、午餐肉、即食麵及罐頭食品)及過甜食物,因其含添加劑,可能增加患癌風險。建議以天然食材及米飯為主,保持多元化飲食,避免偏食。
甲減患者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時,需空腹服藥,服藥後至少30分鐘才進食早餐。咖啡因、高鈣食物(如牛奶)及黃豆製品(如豆腐、豆漿)會影響藥物吸收,需與服藥時間相隔4小時。鈣片及鐵片等補充劑亦可能干擾甲狀腺素吸收,建議分隔4小時服用。
相關文章:【甲狀腺腫瘤】與大頸泡有關?出現甲亢徵狀怎辦?了解甲狀腺腫瘤的診斷及手術治療
均衡飲食是關鍵 好好管理甲狀腺
余思行提醒,甲亢與甲減的飲食對策均離不開均衡飲食原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奶類製品、蔬菜及水果均應適量攝取,以確保礦物質及碘質的平衡。若因個人喜好或敏感而避開某些食物,應從其他食物補充所需營養素。在服用營養補充品前,建議先透過驗血確認是否缺乏某種營養素,避免過量攝取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透過均衡飲食及遵醫囑服藥,患者可有效管理甲狀腺疾病,維持健康。
甲亢與甲減飲食有何不同?
甲減宜低脂低糖多蔬果,避免體重上升;甲亢則應多補鈣、維D、鐵及鋅,如多吃魚類、深綠蔬菜及奶類,防骨質流失。
甲狀腺病患者應如何控制碘攝取與服藥?
甲亢患者在接受放射碘治療前要低碘飲食,避開海產;甲減若缺碘可吃海帶或加碘鹽。甲減患者服藥宜空腹,與奶類或鈣鐵製品隔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