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思覺失調特點﹕自覺無病! 爭拗有無病 火上加油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病識感低,是思覺失調的特點。病人不覺得自己患病,認為不需要醫治,更對自己的妄想和幻覺深信不疑,無論家人如何解釋、勸說,病人只會認為別人不明白,不信任他,令家人十分頭痛。

與病人爭拗,只會令雙方關係惡化;放棄爭拗,表達關心,才有望得到病人關注,踏出求醫第一步。

深信幻覺是真實

一般人求醫都是因為擔心自己有病或是希望得到治療。但思覺失調的病人很多時候並不覺得自己有病,這正正是思覺失調的特點,也就是缺乏病識感。據統計,思覺失調的流行病率約3%。當病人開始發病時,產生妄想(覺得不存在的事情是真實的)和幻覺 (不存在的感覺是真實的)。病人像活在另一個世界,即使身邊朋友和家人努力勸說引導,病人對自己的妄想和幻覺仍然深信不疑。病者覺得只是別人不明白,不信任他,而不是他自己有問題。這些想法和感覺,再加上因思覺失調而影響認知功能,都會影響到病人的情緒、行為和生活,例如失眠、焦慮、恐慌,工作學習能力倒退,又因為誤會別人的意圖而破壞人際關係。眼見病人不斷經歷因病而導致精神和生活上的煎熬,家人自然焦慮萬分。但卻怎麼勸也勸不動病者去求助,因為病者覺得這不是病而是他不被接受和明白,很多時候這就是引起家人間不和的主因。

大學生受「聲音」威脅 不肯出房

父母爭吵 無計可施

陳女士的女兒小晴剛上大學,小晴本來學習勤奮自覺,但最近一直躲在房間裏,只出來吃飯或去洗手間。一開始,陳女士以為女兒只是非常努力地溫習,但當這情况持續超過一個月,有時候聽到女兒自言自語,說什麼害怕呀,要小心呀,半夜不睡把音樂放得很大聲。有一次陳女士敲門想進女兒的房間看看,問問她到底是怎麼回事,女兒卻大發脾氣,說這都是她的事,不用陳女士管。陳女士開始不知所措,又想知道女兒究竟有什麼事,又怕和女兒有爭執。她想和丈夫商量,但他早出晚歸,而且覺得小晴長大了,在家也安全,就由她吧,有事女兒自己也會找幫忙。夫妻間為這事也吵了幾次,可是情况卻愈來愈嚴重,有時候小晴一整天都不出房間,飯菜也只能放在房門口。陳女士覺得很無助,亦不敢問學校,又怕問她的親戚,會影響丈夫和女兒的面子。這幾個月陳女士也因為擔心女兒,睡不好吃不好。

表姊開導 傾訴困擾

有一天,陳女士的妹妹來看她,問了很久,陳女士才把憂慮說出來。她們商量了一下,覺得問題不輕,最重要是可以找一個和小晴說得上話的人,了解她的情况。她們想起小晴表姊一向和她很要好,當天晚上就把表姊找來,了解之後發現,原來小晴覺得有一個權力很大的機構串通她同學監視她的一舉一動,要逼她退學,她還會聽到不同的男人聲音來威脅她。小晴覺得很害怕,不敢出門,而且晚上經常睡不着,感覺很焦慮。表姊耐心地表達了她們的擔心,小晴也明白,認同長期如此不是辦法,更會影響她的健康。最後通過學校社工轉介看了醫生,得到幫助。

家人首要表達關心 爭取信任

因為對思覺失調這個病有不同理解或因為害怕被標籤,家人間或會因而產生矛盾。有些家人覺得也許這只是性格或壓力問題,不用小題大做;有些家人則害怕有精神病會影響病人的前途,因而諱疾忌醫。另一方面,家人擔心在求醫問題上,和病人有太多爭執,影響彼此感情。由此可見,思覺失調不但影響病人,全家人也同時承受很多壓力,經歷着因病而產生的痛苦。

其實,家人不必在病者是否有病,或病者想法是否真實的問題上和病者爭執。在這時候病者最需要的是家人的關心,所以只要坦誠和病者分享自己的擔憂,讓他感受到這是出於關心,病者會更容易接受家人的建議和幫助。最重要的是,雖然病者不一定有完整的病識感,卻仍然體會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問題。

對於病人而言,家人是感情上的依靠,家人之間的信任是最難能可貴。雖然彼此可能對一些事情有不同看法,亦應盡量找到彼此共通之處,再作討論,而且也不必太快做決斷。有需要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有關思覺失調和家人可如何照顧病者的詳細資料可查詢香港大學愛思覺網站www.ipep.hk

以下是部分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
1.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小時)﹕2466 7350
2. 醫院管理局思覺失調熱線﹕2928 3283
3.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goo.gl/tD3EJC

近年來,病者家人的需要也逐漸得到各方關注,不同機構也提供了更多的相應服務。當家人間的溝通是以關心愛護為基礎,再配以適當的方式,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即使在困難時也能保持家家好心情。

文﹕陳喆燁(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d98f396dbbcdc568ce027d71a4e18695.jp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