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過去數十年,香港人的飲食漸趨西化,令中央肥胖、糖尿病等問題愈來愈普遍,而這些情况都與脂肪肝有密切關係。大部分脂肪肝病人沒有病徵,但如果沒有適當介入處理,有機會引致肝臟發炎、纖維化,長遠會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風險。然而,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大部分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模式預防惡化,改善病情。脂肪肝風險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酗酒 Read more

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肥胖與患上二型糖尿病息息相關,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體重指標(BMI)沒有超標便等同於健康,但其實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註冊營養師指出,要解決中央肥胖問題,關鍵在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透過恆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能有助脂肪轉化,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Read more

【肥胖系列】中央肥胖 腹部脂肪踢不走?營養師有計

不少人努力修身減肥,但扭盡六壬腰間的贅肉、「肚腩仔」仍常在?其實導致中央肥胖的原因除了飲食習慣以外,有機會是由壓力及睡眠不足引致。要踢走腹部脂肪,即看營養師教路。 Read more

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你了解自己的肝臟健康嗎?在本港甚為常見的脂肪肝,未必有明顯的病徵,肝臟會無聲無息地受損,如未有及時介入,最嚴重可能會引致肝癌或肝衰竭。脂肪肝主要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所引起,如能及早發現問題,早期的脂肪肝患者單靠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便能逆轉問題。 脂肪肝,顧名思義是肝臟積聚過多脂肪,當脂肪細胞佔整個肝臟多於百分之五,便可界定為脂肪肝。其成因大多與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缺乏運動、進食過多高脂食物、過量飲酒等。此外,中央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病患者,亦有較高風險患上脂肪肝。不少人以為脂肪肝只會發生在肥胖人士身上,實際上體重正常人士同樣可能患上脂肪肝。 若果任由脂肪細胞入侵肝臟細胞,細胞便會發出信號對抗,從而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發炎會令肝臟纖維化,令健康的肝臟細胞變得愈來愈少,最終會演化成難以治癒的肝硬化,屆時患上肝癌或肝衰竭的風險將大幅飈升。 想避免病情惡化而無法逆轉,以下兩個方法,建議大家盡快付諸實行: 1. 定期接受體檢 包括針對肝臟檢查 愈早發現脂肪肝,逆轉病情的機會愈大,因此定期接受檢查尤為重要。一般的體檢套餐通常包括抽血檢查肝功能,部分檢查亦包含超聲波掃描,能初步觀察到肝臟積聚脂肪的情况。如果想更精準知道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則可接受肝纖維化掃描,醫護將掃描探頭置於肝區的皮膚表面,利用瞬間彈性原理產生衝擊波,以擷取客觀的數據,了解「肝硬度」及「肝脂肪指數」,以更全面檢視肝臟的情况。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2. 改變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 當發現脂肪肝的問題後,最佳的「治療」方法不是任何藥物或外科手術,而是徹底糾正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減少進食高脂或高糖食物、戒酒、恆常進行帶氧運動,並且要小心控制慢性病的病情,以免增加脂肪肝惡化的風險。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模式,早期的脂肪肝有望逆轉;即使在發現之時可能已相對嚴重,仍有助改善及控制病情,避免惡化至難以治療的階段,因此不要放棄!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 相關閲讀:【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明報專訊】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香港港安醫院醫生表示,坊間對於肝癌存有四大迷思或誤解,例如認為不喝酒便不會患肝癌、以為無症狀即無肝癌等。他說過量飲酒只是常見高危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才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主因。他建議非乙肝患者,若有家人患乙肝,應及早接受血液檢查,若未被感染,應盡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肝癌四大迷思:不喝酒也會肝癌 主因慢性乙肝 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數逾1500。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牀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解釋,長期過量飲酒只是引發原發性肝癌(即始於肝臟的癌症)的次要因素。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倡及早檢查打疫苗 根據中心去年臨牀數據,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五成的肝癌個案中,逾九成患者體內曾帶乙肝病毒,而乙肝病毒是基因病毒,能整合入人體的基因組,增加基因突變機率,從而引致肝癌,故乙肝患者患肝癌風險較非乙肝者高100倍。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70%個案早發現 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另一迷思是不少人認為肝癌難以根治,他說肝臟切除手術至今仍是肝癌第一線治療,根據中心數據,近70%肝癌個案因及早發現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臨牀治癒率近80%。 對於「無症狀即無肝癌」的誤解,馬家榮稱由於肝臟沒有神經線,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疼痛,臨牀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無病徵,故患者可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需體檢或覆檢才能發現,當肝癌發展到中後期,才可能有上腹脹痛,右上腹或感到有硬塊等症狀。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節制飲酒、油膩食物 避免脂肪肝 至於肝癌能否預防的迷思,他建議乙肝患者每半年做檢查,例如抽血驗肝功能及甲胎蛋白,以及照肝臟超聲波;非乙肝患者則應節制飲酒、減少進食太油膩食物,避免形成嚴重脂肪肝。 53歲的曾先生10年前發現患乙肝,之後一直在公立醫院覆診,他於2018及2020年做電腦掃描發現有腫瘤,但未能確定屬性。他說,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覆診次數減少,家人擔心其腫瘤會惡化,故去年3月到荃灣港安醫院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及磁力共振掃描後,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但由於腫瘤主要在肝臟的中間及近背部,不適合做微創手術,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術後住院6日出院,至今未見復發。 Read more

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肝臟在人體中具有儲存糖分及分解毒素等重要功能,一旦肝功能出現問題,脂肪有機會囤積在肝臟,形成常見的「脂肪肝」問題;一旦患上脂肪肝,有機會引致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嚴重更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可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處理,並列舉四大護肝建議,以助提高逆轉病情的機會。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透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等,有望逆轉脂肪肝。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脂肪肝沒明顯病徵 隨時無聲致糖尿病、肝硬化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正常情况下,脂肪一般只佔肝臟重量的4%-5%,一旦佔比高於10%,可界定為脂肪肝;據統計,現時約有一成至三成港人患有此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接受超聲波肝臟掃描,才有機會意外發現,因此相對容易被忽略,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若果肝功能受損,肝臟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形成糖尿病;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纖維化,引致肝硬化,甚至最終演變為肝衰竭。 早發現並改善  助提高逆轉機會 余思行認為,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同時盡快按醫學建議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治療脂肪肝的關鍵,她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如能按營養師的指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有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可見脂肪肝並非完全不能逆轉。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營養師四大建議 逆轉脂肪肝 余思行列出四大建議,提醒市民如何注意飲食,從而提高逆轉脂肪肝的機會。 1. 慎選健康脂肪  減脂肪攝取 除了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大眾亦應慎選食物,攝取更多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屬於健康脂肪,建議多選用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等食物,都有助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至於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則有損健康,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西餅及煎炸食物均含有這類脂肪,應少食為妙。 2. 減糖分攝取 一般食物中常見的蔗糖,當中有一半的成分是果糖,果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而這些脂肪不會輸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只會在肝臟積聚。此外,經常進食及飲用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和飲料,會引致肥胖,提高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常見的高糖分、高熱量飲食包括果汁、汽水、能量飲品、蛋糕及雪糕等。 至於新鮮水果,雖然含有果糖,惟只要每天限制於兩至三份,對健康人士而言一般沒有問題。 3. 避免酗酒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常人高3.6倍,這是因為酒精含有毒性,肝臟會率先將其處理分解,因此如過量攝取,會令其未能及時分解其他營養素,包括脂肪,間接令脂肪積聚;而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亦即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變相增加了脂肪攝取。酗酒人士長期攝取過量酒精,亦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 要預防患上脂肪肝,如未能避免飲酒,男士應限制每日飲酒量為*一至兩份;女士則每日少於*一份。 *一份酒精等於25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紅、白酒;或30毫升烈酒。 4. 控制體重防肥胖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這是源於中央肥胖會令脂肪代謝及儲存出現問題,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加,導致大量脂肪湧進肝臟,當肝臟未能及時分解,便會積聚,形成脂肪肝。 建議肥胖人士應積極減肥,因為有研究發現,減去5%至10%的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然而,減肥並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有計劃地訂下減重目標,循序漸進。首先,肥胖人士應先了解自身的脂肪及肌肉比例,再訂下合適的減重目標,之後可按個人的飲食喜好制定營養均衡的飲食餐單,以提升新陳代謝率,減走多餘脂肪,長遠是維持標準體重。減肥人士需注意,提升新陳代謝率在減肥中尤為關鍵,因為它有助避免減肥進入平台期,有需要可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Read more

【零食選擇】薯片kettle-cooked脂肪熱量最健康?標示「不含膽固醇」放心食?番薯片纖維高?

【明報專訊】世界盃進入最後階段,薯片是不少球迷首選,一口接一口,過去半個月吃下不少熱量和脂肪,增磅了!餘下4場大戰,有什麼健康選擇?市面上出現各款新式脆片,如烤焗薯片、蔬菜脆片等,同樣香脆可口,是否健康之選?營養師教DIY脆片秘訣,一起歎住迎接世界盃連場激戰!超市找到標榜是kettle-cooked的手工薯片,同樣是油炸,究竟與一般薯片有何分別?亦有薯片標示「不含膽固醇」,是否可放心多吃?會較健康嗎?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零食薯片熱選 kettle-cooked非特別健康 一般薯片以生產線形式製作,通常較薄身,持續高溫油炸;而kettle-cooked以往是自家炸薯片的方法,將薯片逐批放入油炸,放入薯片時油溫會下降,油炸時間較長,薯片通常帶皮和較厚身。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比較某品牌kettle-cooked薯片,每100克有29.6克脂肪(見表),與一般薯片(35.7克)相差不大;即使連皮炸,每100克亦只約3.6克膳食纖維,並非特別高纖,「站在營養角度,kettle-cooked不一定特別健康」。 至於標榜非油炸的烤焗薯片,「原理是用熱力抽乾薯仔水分,毋須用很多油製造脆的效果,所以較健康」。她以某品牌烤焗薯片為例,每100克有12.5克脂肪,明顯比一般薯片少。 薯片標示「不含膽固醇」勿被誤導 亦有薯片標示「不含膽固醇」,是否可放心多吃?梁曦允指若沒有動物成分,基本上就不會有膽固醇,「就算沒有這個聲稱,一般薯片用的多是植物材料,(薯片)本身就沒有膽固醇」,提醒大家別誤以為產品較健康。 番薯片又如何?「番薯片纖維比薯片高,但熱量並沒有特別低,每100克約536千卡。」至於甜味番薯片,雖然脂肪比例較低、不含鈉,但因為加入糖,每100克約有454千卡熱量,並沒有差太多。 蘆筍油炸 抗氧化能力跌40% 除了薯片,市面亦愈來愈多蔬菜乾或脆片,是否健康一點?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註冊營養師陳可兒表示,首先要留意蔬菜乾製作方法,常見有油炸、烤焗、風乾和凍乾(freeze drying)4類,「油炸當然最差」,過程中吸收很多油分,而且油溫高達180℃至190℃,出現化學轉化機率高。例如烹煮食物時溫度若超過120℃,就有可能產生致癌物丙烯酰胺,尤其天門冬酰胺含量高的食物(如薯仔、蘆筍、大豆等),產生丙烯酰胺的可能更大。食物營養流失率亦隨烹煮溫度及時間上升而增加,例如維他命B群和維他命C都受影響。有研究顯示,油炸令蔬菜抗氧化能力大跌,如蘆筍油炸後抗氧化能力下跌30%至40%。 烤焗比油炸健康,但陳可兒指,高溫烤焗同樣會流失營養。至於風乾,風乾機一般維持60℃,會比高溫炸或烤焗健康。而凍乾是利用冷凍和真空技術將食物脫水,因此營養素流失率較低,「很多研究指出,凍乾比起其他加工方法保留最多抗氧化物、維他命C」;例如有研究指,凍乾番茄的抗氧化物濃度,比日曬、焗和風乾高2倍。 避添加劑 最理想僅少許鹽 「理論上原態食物最好,因為較少加工。」陳可兒表示,原條秋葵、原顆車厘茄或毛豆等蔬菜乾,會比看不到食材原態的蔬菜脆片健康,但也要查看成分表,最理想是只有蔬菜和少許鹽,有油都勉強可以,但若有一堆添加劑就盡量不要選。她又建議根據個人情况揀選蔬菜乾,長者或想增肌的人,可選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蔬菜乾,如大豆、羽衣甘藍等;想降血壓,可選鉀質高的番茄;想保持腸道健康及有便秘問題人士,就可選纖維較多的羽衣甘藍和秋葵等。 穀物脆片也是另一香口選擇,但也要選得精明。陳可兒指,單用米做的脆片纖維量會較全穀物低,「要留意multigrain是多種穀物,但不一定是全穀物。全穀物如全麥,纖維和營養素含量會較高」。而加入豆類的脆片含較高蛋白質、纖維,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一樣要留意製作方法和營養成分。 識揀識食:波浪形薯片更吸油高卡 .留意營養標籤 比較不同產品營養成分,熱量、總脂肪、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數值愈低愈好;揀蛋白質或纖維量較高的蔬菜片,飽足感較強,有助控制進食量。薯片可選每100克約10克脂肪、400毫克鈉的產品 .厚切較佳 愈厚切,吸油能力愈低,薯片熱量會較少;波浪形切片面積較大,即吸油面積較大,與薄切薯片一樣熱量較高 .控制分量 每日零食熱量維持200千卡,選擇獨立小包裝薯片,或將大包裝分拆成每包20至30克 .配梳打水 邊吃邊喝,除了增強飽足感,還可補充水分。清水最好,但若想喝有汽飲品,可考慮梳打水。如果想喝啤酒,建議與梳打水交替,酒精攝入量可減一半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師陳可兒和梁曦允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自家炮製:DIY粟米片牛油果醬 香脆減邪惡 去酒吧睇波,nachos是受歡迎小食之一,墨西哥粟米片(tortilla chips)配上芝士、酸忌廉、蛋黃醬等,非常冶味。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指每100克墨西哥粟米片逾500千卡熱量,鈉含量逾600毫克,邪惡程度與薯片相若;再配上芝士、酸忌廉等醬料就更邪惡!而超市出售的粟米片加醬料套裝,其中一款忌廉醬料每100克有近400千卡熱量,脂肪比例佔40%至50%,「薯片、粟米片再加忌廉醬,脂肪攝取量一定高」。 想健康一點,莎莎醬(salsa)是不錯選擇。它混合番茄、洋葱、青瓜、香草,再加辣椒和檸檬汁,「味道酸酸辣辣,熱量每100克約60千卡,只得2%脂肪」。若追求幼滑口感,可以乳酪或者希臘乳酪代替酸忌廉,再加香草、青瓜、洋葱、蒜頭,每100克約120千卡,脂肪比例10%,都是低熱量。 再健康一點,梁建議自製健康粟米片,將墨西哥薄餅剪成三角形後焗至脆身,配上莎莎醬或牛油果醬,一樣可享受香脆口感。 牛油果醬 材料(1杯分量): 大牛油果1個、青檸1個、番茄半個、紫洋葱約1/6個、芫荽1小束;紅椒粉、孜然粉、芫荽粉、鹽、胡椒粉適量 做法: 1.用叉將牛油果壓成蓉 2.加入青檸汁 3.番茄切小粒,紫洋葱及芫荽切碎,加入(2)拌勻 4.加入紅椒粉、孜然粉、芫荽粉、鹽及胡椒粉調味,即成 註:如沒有紅椒粉、孜然粉或芫荽粉,可用Tabasco代替 相關文章:【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DIY貼士:蔬菜泡冰水除澱粉更脆 氣炸、烤焗相對傳統油炸健康,因為所用油量少很多,註冊營養師陳可兒表示,熱量和脂肪量下降,惟氣炸溫度高,一樣有可能產生有害物質,淺嘗即止。她提供以下貼士,可以自製出好味又健康的脆片! 1.根莖類蔬菜,切片愈薄愈脆;食材若澱粉質含量高,可浸泡冰水20分鐘,去除多餘澱粉,會更脆身 2.蔬菜泡水後,要徹底瀝乾水分,烹煮後會更香脆 3.用天然香料,如蒜頭粉、紅椒粉、黑胡椒、薑黃粉和香草,減鈉攝入量 4.盡量避免用油,但如果真的要用,可以在蔬菜上抹上薄薄一層油,有助黏住調味料;用冒煙點較高的食油,如牛油果油、花生油和橄欖油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糖尿病患者最怕要戒甜、戒口「無啖好食」?其實更令患者擔心的是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背後有機會增加患上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併發症的風險!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2021開始至2013年的活動主題便是「讓糖尿病患者獲得護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呼籲大眾關注糖尿病者的日常血糖水平監測、調節血糖水平的藥物、健康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援等範疇。事實上,只要日常做好管理血糖、按醫生處方依時服藥,注意運動作息,患者同樣可以生活如常! 要預防糖尿病,應保持適當體重和腰圍、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且遠離煙酒。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應遵從醫囑控制血糖,預防出現各種併發症。(網上圖片)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有眼科專科醫生指,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原來,香港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部分糖尿病人平日沒有留意足部狀况,有些中年糖尿病患者直至糖尿足發生傷口感染,出現腳腫及發燒入院,才知道自己患病。亦有病人因為細菌入侵趾骨造成骨髓炎,最後甚至要截除腳趾保命。足病診療師提醒患者,若發現雙腳有傷口但不覺痛、手指腳趾等出現麻痺或針刺等異常感覺、走短路程容易感疲倦、腳部冰冷等,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是糖尿足來襲!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而「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在香港,大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當中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腎功能喪失後便無法逆轉!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糖尿病】注意兒童糖尿病3大病徵 尿頻夜尿體重減 研究: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患脂肪肝風險可能增加 小朋友都有機會患上糖尿病?現時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月有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兒童糖尿協會發現本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協會研究亦發現,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後患脂肪肝的風險可能增加。兒童專科醫生指,糖尿病病徵包括尿頻、夜尿、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小孩較易見到徵狀,故提醒家長多加留意子女身體狀况。 關注糖尿病患者情緒 拆解7類口服藥優缺點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現時有7類口服糖尿藥,控糖之餘,各有不同優點和副作用,患者應如何選擇?新藥一定勝舊藥?醫生即時為你拆解。 糖尿病、妊娠糖尿患者情緒易受影響 家人、朋友正面支持成心理健康關鍵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同時出現了抑鬱等心理上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護理是24小時全天候無休,加上不同人際關係中所帶來的壓力,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另外,研究發現心理困擾亦有機會是源於本身糖尿病導致的皮質醇變化,水平升高有機會致抑鬱症。就着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健康,患者的家人、朋友等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關心、多陪伴、多善意提點能協助患者的思想走向正面,令患者可積極面對病情。 防止血糖失控要「計數」 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法則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臨近年尾,節日假期往往令人容易「失控」!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飲食,難道大時大節都要勒住肚皮?營養師柳提醒糖尿病人要學識「計數」,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食得精明自然無懼血糖飇升!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病人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有7個成因,因此戒除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飲食】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 定量攝取澱粉質及營養元素 健康控糖(附建議菜單) 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應改掉會影響血糖穩定的生活習慣外,亦建議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透過定量攝取澱粉質及其他營養元素,不但不會有捱餓感覺,更可控制血糖水平。那麼,何謂「211陣型」?飲食技巧有何重點?外出用餐又能否做到? 【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原來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註冊營養師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BMI正常不代表無中央肥胖?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體重指標(BMI)沒有超標便等同於健康,但其實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註冊營養師指出,要解決中央肥胖問題,關鍵在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透過恆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能有助脂肪轉化,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動起來!控制血糖 由恆常運動開始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要由不運動變成恆常運動,是需要時間轉變的,物理治療師建議大家可以由日常生活入手,循序漸進。而糖尿病人在運動前、後以及運動期間,亦應注意水分攝取及血糖值,避免身體不適,7個重要建議你要知! 八段錦8招易學易做 健身氣功對高血壓糖尿有幫助 多項研究證實,健身氣功有效管理壓力,能減輕抑鬱及焦慮徵狀,同時,氣功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亦產生正面作用,究竟背後機制是怎樣呢? Read more

Hyrox結合跑步和HILT等健身訓練 強心肺、耐力、爆炸力、消脂減磅 非人人適合?

【明報專訊】外國有73歲長者參與Hyrox體能耐力賽,這款新興運動比賽是否人人適合?Hyrox體能耐力賽在世界各地興起,結合跑步和健身室常見的體能訓練,挑戰體能極限,比賽本月將在香港首度登場。Hyrox將健身室內重複刻板的訓練,變成刺激比賽,同時訓練心肺功能、耐力、爆發力和柔韌度。專家指出,即使不為參加比賽,平時也可視Hyrox為一種訓練模式,有助增強心肺功能、消脂減磅兼提升體能。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Hyrox耐力賽 8公里跑步×8健身訓練 強心肺、耐力、爆炸力、消脂減磅  Hyrox體能耐力賽2017年在德國發起,足迹遍及11個國家逾30個城市。「比賽針對近年流行的間歇訓練(interval training)、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融入不同體能訓練和耐力訓練。」將賽事引入香港的Hybrid Group執行董事尹俊堯指,「全球健身人士眾多,但一直沒有比賽針對他們,比較接近的是健美比賽、World’s Strongest Man等,很少人能參加。Hyrox就填補這個空隙」。香港健身Guide調查組主席邱益忠留意到健身運動在香港流行,Hyrox可以讓健身人士見到健身的成效:「例如跟了教練之後,除了身形變得更fit、有腹肌之外,都會想知道其他方面的表現有沒有提升,這個比賽正正是一個測試。」 加入競技成分增趣味性 訓練不同肌肉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首席物理治療顧問、物理治療師周錦浩表示,「Hyrox的8個健身項目主要是功能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意思就是與日常生活有關係的動作」,如「農夫走路」像去買菜拿重物,「牆球高拋」就似把物件放入高櫃之上。另外,它將8個健身項目及跑步串連起來,不止綜合了功能及心肺訓練,亦要求爆發力和耐力,又有競技成分,整體來說比單一健身或帶氧運動有趣味,也可訓練到不同肌肉。 做高強度運動 睇3大指標 賽事分公開組和精英組,各有不同負重及運動次數要求,鬥快完成所有項目,平均完成時間約90分鐘,可單人或雙人作賽。尹俊堯指,「雙人組參加者需一同完成8公里跑步,但可以輪流分擔8個健身動作」,對體能要求相對較低。外國有73歲長者參加兼完成比賽,周錦浩認為,「不能用年齡去分誰人適合與否,應視乎身體狀况和運動習慣去決定」。如果一個青年人從來不做運動,不會因為年輕而適合參加。他建議參考科學化的身體機能指標,例如BMI、體脂比率、靜態心率等,各項指標達標準(見表)的人較適宜參與高強度運動。 建議操1至3季才參賽 周錦浩提醒,即使有健身習慣的人也不容輕視,「因為(8個項目)不是分開做,而是串聯起來,沒有練習過的話或會引致不同問題,如容易疲勞、抽筋、勞損,受傷機率較高……不會是練幾個星期就可以參賽」,但Hyrox技巧不高,不少外國參加者都說它是trainable,視乎個人能力,準備1至3季即可。 周錦浩表示,可以視Hyrox為一種運動模式,類似循環訓練(circuit training),但建議「在8個動作之外,加上軀幹、肩膊穩定訓練和自由重量訓練,就更完整」。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訓練貼士:首要姿勢正確 練習循序漸進 Hyrox不但着重爆發力、耐力、心肺能力,還牽涉身體和關節的柔軟度、靈活度。如果體能相對較弱,可先嘗試公開組雙人賽事,與隊友分擔體能訓練。物理治療師周錦浩指,8個項目是常見的健身或HIIT訓練,缺乏健身或跑步經驗人士應循序漸進,由基本健身、練跑開始,保持正確姿勢是訓練健身項目的首要條件;有健身及跑步經驗的人則應串聯8個項目訓練,同樣要注意正確姿勢。 他以牆球高拋為例,需要高舉雙手再發力拋球,本身有肩頸繃緊問題的人容易受傷。因此,賽前要有充足練習,建議應做好姿勢再作訓練。練習可循序漸進,以拋球為例,先模仿拋球姿勢練習,再用較比賽要求輕的球練習,最後才用標準重量的球。重複練習,可鍛煉體能之餘又訓練「腦適能」,令身體和大腦習慣動作,減低因姿勢不正確而受傷的風險,同時提升表現。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冠心病、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本港心臟病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持續上升,根據衛生署數字,去年相關比率達0.089%,為近10年高位,有近6600名心臟病患者辭世。突如其來的「心口痛」、呼吸困難是否心臟病發的先兆?慢性冠心病未必有明顯徵狀?冠心病和三高又有何關係?心房顫動、心碎症又是什麼?心臟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三號殺手!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立即認清心臟病背後的「元兇」,身體力行齊來護心,專家教你有效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的方法,減低患上心臟病風險。 心臟病有警號!心口痛、翳悶、呼吸不順須及早求醫 根據衛生署數字,心臟病患者離世個案、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上升,去年有6595名心臟病患者離世,稍增約30人,粗死亡率為0.089%,均為10年新高。 【痛症】留意胸痛警號 成因多隨時與心臟病、肺部感染、胃酸倒流有關 胸痛或俗稱「心口痛」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徵狀,與心臟、肺部等相關的疾病都有機會引致胸痛,泛指胸部、頸部、上腹等位置出現痛楚、壓力,窒息、麻痺等不適感覺。「心口痛」的出現可能是一大警號,切勿輕視,立即了解胸痛的3大原因! 胸口痛、呼吸困難 冠心病作怪?小心非典型徵狀易延誤治療 急性和慢性冠心病的徵狀大有不同!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急性冠心病患者會突然出現胸口不適,猶如被大石壓着、透不過氣的感覺,休息過後情况並沒有改善,即是心臟病發,需要立即送院救治!至於慢性冠心病則未必有明顯徵狀,直到做運動或壓力等因素增加心臟負荷,供血不足便會令患者出現胸口翳悶及呼吸困難,但稍作休息後其情况會有好轉,醫生提醒大家切勿因為徵狀消失而置之不理…… 【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冠心病有什麼常見的徵狀?病發前有何先兆?冠心病常見徵狀為心絞痛,當患者做運動、情緒激動時心跳過快,可能感到心口翳悶。多數人在停止運動和休息後,心絞痛便會消失。若有嚴重心肌梗塞,除了有劇烈胸口痛,甚或會感呼吸困難、頭暈、心律不正及血壓急劇下降等徵狀…… 【通波仔/搭橋】冠心病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或心臟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手術是否需要全身麻醉?患者康復期又有沒有不同?術後患者是否需要一世服藥? 認識心房顫動 心碎症是什麼?嚴重可致中風甚至猝死? 【心臟病與三高】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 (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心房顫動是常見心律不整的一種,患者可以毫無先兆,直至出現中風入院才被發現!無論是預防心房顫動或心房顫動患者要進一步減低中風危機,嚴格的自我管理不可或缺,即看以下必做的5項任務,從日常監測、藥物控制、運動及飲食等做起! 【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心真的會碎嗎?當面對親人離世、生活出現巨變、失戀時,可能會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等,這種痛心的感覺,就像心臟碎了般。「心碎」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原來現實中,極度悲傷或情緒突然重挫,都有機會引發心碎症(或稱「心碎綜合症」),臨床徵狀跟心肌梗塞相似,嚴重者可以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護心戒條:減重控三高 恆常運動+健康飲食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恆常運動對保護心臟的好處多不勝數,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士來說,應如何踏出第一步?物理治療師建議將運動「滲入」日常生活當中,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量——如上班族可在午膳後騰出時間散步,下班後提前一個站下車步行回家,已是良好的入門運動,還有…… 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對心臟健康而言,中央肥胖的「蘋果身形」比「啤梨身形」的傷害更大?心臟科專科醫生指,2008至2017年的10年間,被診斷患心臟病的人數上升兩成,除了人口老化、社會對疾病的認知增加及診斷技術進步等因素外,相信肥胖也是原因之一。減肥不能一蹴而就!醫生建議,每星期減輕一磅已是合適的速度…… 【肥胖與心臟健康】「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脂肪大致可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令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引致血管硬化及心健康減肥臟病;它主要來自高脂肉類、連皮家禽、全脂奶製品、以棕櫚油或椰子油製作的餅乾或麵條等。反之,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保持血管暢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牛油果、橄欖油和合桃。至於反式脂肪…… 心臟復康訓練 可減27%死亡率 八段錦強心肌 家居易做 有研究顯示,心臟復康訓練有助降低心臟病死亡率約20%至27%,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然而在疫情下,很多康復計劃被迫暫停,心臟病人如何鍛煉身體減低復發風險? 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任何食物只要經過處理便可界定為加工食物,由於「超加工食物」含相對較高鹽、糖、油分及其他添加劑,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有註冊營養師就指出,進食過多「超加工食物」會導致肥胖、提高患上心血管病、糖尿病、腸易激綜合症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種慢性病,甚至致癌的風險,建議多選擇新鮮食材,並在選擇加工食物時留意食物標籤,盡量選購添加物含量較低的產品。 【三高飲食】燕麥是「三高救星」?即食燕麥粥、飲品、曲奇 添加味道或藏高糖高脂高鈉陷阱(煮得smart) 一直以來有很多研究指出燕麥對維持心臟、腸道健康及體重管理有幫助,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每日攝取3克燕麥水溶性纖維(oat beta glucans),配合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飲食,有助促進心臟健康。究竟燕麥是否真的那麼神奇,可作為「三高救星」? 此外,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公布(9月27日)近月訪問心臟科專科求診或覆診者,發現各有約三成受訪者疫下運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學院院長陳偉光提醒,運動可減低近七成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 學院呼籲成年人按世衛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即使疫下不便經常外出,在家可做簡單伸展,避免肥胖和保持心臟健康。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提醒,市民一旦感染新冠,在陽性的兩周內應避免做劇烈運動,如無不適,則可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重症者則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