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現免疫療法八成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發現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亞型,命名為Δ42PD-1,在肝細胞癌病人體內具有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關鍵作用,屬全球首次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研究為Δ42PD-1作為治療肝細胞癌及其他相關癌症的新靶點提供科學依據,有望將Δ42PD-1抗體藥物在人體臨牀測試後,應用於肝細胞癌及其他癌病免疫治療。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現免疫療法八成肝癌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Δ42PD-1 現時免疫檢查點療法使用靶向PD-1的抗體,例如免疫球蛋白抗體nivolumab,以恢復殺傷性T細胞的能力達到治療目的,縱使部分癌症病人能引起有效持久T細胞反應,延長存活時間甚至治癒癌症,但對約八成肝細胞癌病人無效。 研究冀用於肝細胞癌治療抗體藥物 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生物醫學學院研究團隊,在未接受治療的肝細胞癌病人體發現一群只有Δ42PD-1表達但沒有PD-1表達的T細胞,前者具腫瘤浸潤特性,與肝癌嚴重程度呈正比。用靶向PD-1的抗體治療會增加表達Δ42PD-1的T細胞,在肝細胞癌病人的腫瘤發展尤明顯。 團隊在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針對Δ42PD-1的抗體藥物能抑制肝細胞癌的發展,與PD-1通路無關,研究已於學術期刊《腸病學》發表。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所長、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表示,他們是世界首個發現Δ42PD-1的研究團隊,研究不僅揭示T細胞上的Δ42PD-1同時具有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及促進癌變的雙重特性,而且發現有望用於肝細胞癌治療的抗體藥物。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Read more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明報專訊】本月初,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直腸癌研究報告,引起廣泛討論。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Read more

【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胃癌是本港第6位最常見癌症,2019年有約1300宗新症,奪去近700人的性命。由於胃癌的徵狀與一般消化不良相似,甚至乎沒有明顯徵狀,部分患者都會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直至到徵狀嚴重時才發現已經是中後期。雖然如此,近年有不少新的藥物治療,當中針對HER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胃癌的治療有效縮小腫瘤,增加患者存活期,為晚期、已擴散的HER2型胃癌患者帶來曙光。新型標靶藥物-針對HER2型胃癌-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廖敬賢醫生表示,早期胃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根治,視乎腫瘤位置,一般需要切除大部分胃部,少數病人需要全胃切除;而局部切除胃部的患者可於手術後進行化療,包括口服化療藥或同時使用靜脈注射加口服化療藥,療程為期半年到一年,減低復發機會。 Read more

免疫治療治癌病 改造T細胞 對準目標滅癌(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治癌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藥物治療及細胞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括化療(chemotherapy)、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及口服標靶藥物(targeted therapy);細胞治療(cell therapy)則有自體或異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CAR-T)。單克隆抗體、PDL-1抑制劑、異體血幹細胞移植及CAR-T療法皆利用病者免疫系統來治癌,可通稱為免疫治療。利用獨特的克隆白細胞製成專用單克抗體具高度針對性,安妥昔(rituximab)是好例子,可治療B細胞淋巴癌;化療藥物混合使用,療效更佳。癌細胞表面或有PDL-1蛋白,可避免癌細胞受病者的免疫系統攻擊;PDL-1抑制劑令病者T細胞恢復正常攻擊能力,殺死癌細胞。 Read more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在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市民提高了身體檢查意識的情况下,本港近10年的腎癌確診個案上升不少。然而,由於早期腎癌沒有明顯病徵,至中、晚期才會出現6個不同病徵,部分個案甚至在較晚期才能發現罹癌。以往晚期腎癌多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現時可利用免疫治療,甚至是雙免疫治療對醫治晚期腎癌有顯著成效,惟仍需留意有過敏病史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未必適合使用。 Read more

【肺癌】早期肺癌不易察覺 免疫治療增患者希望

【肺癌】「配音王」譚炳文日前因肺癌病逝。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201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年肺癌發病個案有逾5000人,肺癌仍是本港十大癌症的頭號殺手。有專科醫生指出,由於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故有約八成患者,因出現病徵而確診時往往已屬肺癌晚期。究竟肺癌的成因、治療方法是什麼呢?可以預防嗎? Read more

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 證有效治療合併過敏症 改善鼻敏感、濕疹、哮喘病情

鼻敏感、濕疹及哮喘等過敏症十分普遍,本港每 3 名兒童便有一人患病,且發病率持續上升,常規治療又只能治標。由養和醫院進行的一項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臨床證實脫敏免疫治療可達到「治本」的目標,對塵蟎敏感的鼻敏感患者完成 1 年治療後,病患嚴重程度、復發情况明顯有改善,其他敏感症如眼敏感、濕疹及哮喘等也減少,有專科醫生估計病人在完成 2、3 年的療程後,可望不再出現過敏症狀,達到終生免疫! Read more

【淋巴癌 標靶藥治療】淋巴癌治療新法:新一代標靶藥、免疫治療、骨髓移植 及早對症下藥(更新版)

淋巴癌有一百幾十種,症狀可以有千百種變化,有專科醫生指,以胃部的淋巴受影響為例,患者可能會出現胃痛、胃出血等類似胃癌的徵狀;若是腸道淋巴病變便會有跟腸癌相似的徵狀,如大便習慣改變等;如果在皮膚發生呢?至於治療方面,標靶藥物有什麼副作用呢? Read more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免疫治療為晚期肺癌帶來曙光

  早期肺癌無明顯病徵,不少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以往三至四期的肺癌病人,一般會先採用標靶藥或化療,如成效欠佳才考慮用免疫治療。現時免疫治療在肺癌的應用愈來愈廣泛,除了在四期病人用作一線治療外,亦開始在三期病人的一線治療中視乎情况而加入免疫治療。   免疫球蛋白PD-L1 比例逾50% 免疫治療成效增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蔡清淟醫生解釋,免疫治療的其中一個原理,是令病人的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從而作出攻擊。部分肺癌細胞表面上有PD-L1蛋白,如果驗出病人腫瘤的免疫球蛋白PD-L1比例超過50%,就可用PDL-1免疫療法作第一線治療。 蔡醫生引述外國研究指,PD-L1高陽性病人,即超過50%腫瘤細胞帶PD-L1蛋白,在接受PD-1抗體免疫療法作為一線治療,與只接受化療病人比較,前者的治療成效達45%,後者則只有28%。   化療配合免疫療法 平均控制腫瘤時間較長 而在平均控制腫瘤的時間作比較(維持病情不惡化),化療加免疫療法的一組達十個月,只用化療的一組約六個月,故無論在效率及腫瘤受控制時間方面,免疫治療都較單獨用化療為佳。   晚期肺癌病人檢驗 PD-L1 及早判斷治療方法 故晚期肺癌病人現時進行測試時除了檢驗有沒有基因突變外,亦會測試PD-L1,以協助醫生判斷到底是用化療藥、標靶藥或是免疫治療藥物。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免疫治療】二至四成有療效 副作用致死1% 免疫治療不是治癌神藥

【明報專訊】對付癌症,化療是毒死癌細胞,標靶治療是點擊癌細胞「死穴」;近年最火熱的免疫治療,不是直接打擊癌細胞,而是激發自身免疫系統消滅腫瘤,賣點是療效高、副作用少,但藥費高昂。   (明報製圖)   到底免疫治療能否徹底清除癌細胞?是否癌症病人的靈丹妙藥?有臨牀腫瘤科醫生指出,免疫治療具風險,有1%病人因副作用而死亡,病人切忌過度迷信。 免疫治療是近幾年新興的治癌方法,透過激發自身免疫力消滅腫瘤。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解釋,「正常細胞透過PD-1蛋白與身體免疫系統溝通,『是自己人,不要攻擊我』。」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能辨識敵人並作出攻擊,而淋巴細胞表面有PD-1蛋白,可保護正常細胞免受攻擊。但癌細胞利用此機制來瞞騙免疫系統,扮作「自己人」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藥物就是希望糾正這個弊端」。   治黑色素瘤 較化療效果理想 免疫治療針對PD-1、PD-L1、CTLA-4等不同的免疫檢查點,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蔡清淟解釋,透過藥物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淋巴細胞便可以辨認癌細胞,繼而將它消滅;而CTLA-4抑制劑可以令癌細胞周邊有更多淋巴細胞,「就算身體認出哪些是癌細胞,不夠兵也打不了。說得俗一點,CTLA-4抑制劑是call人來」。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對付黑色素瘤,以往化療效果不理想,「免疫治療是一個突破,五分之一黑色素瘤病人的病情受到控制,存活期達10年」。   治黑色素瘤——對於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療的效果勝於傳統化療,有五分之一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JodiJacobson@iStockphoto)   混合標靶藥 晚期腎癌療效佳 另外,免疫治療還可以與化療或標靶治療一起使用。以腎癌為例,蔡清淟表示,組合式治療方案效果較理想,同時使用標靶藥及免疫治療,互相有加強作用。腎癌之中,以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最為常見。 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今年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同時採用標靶藥(阿西替尼/Axitinib)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對治療晚期腎細胞癌效果非常理想。861名病人分成兩組作對照實驗,對照組採用舊有標靶藥,實驗組接受阿西替尼及匹博利組單抗。結果發現,實驗組病人的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89.9%,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5.1個月;至於採用傳統治療,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78.3%,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則為11.1個月。   (明報製圖)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今年4月批准了匹博利組單抗和阿西替尼,作為晚期腎細胞癌一線治療。 免疫治療目前還可用於治療肝癌、肺癌、膀胱癌;陳亮祖說,概括比較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抗藥性時間,對免疫治療奏效的病人,平均接受治療1年後才出現抗藥性,標靶治療平均9個月,化療平均5至6個月便出現抗藥反應。     蔡清淟(李祖怡攝)   陳亮祖(受訪者提供)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