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遺傳常見於乳腺癌及大腸癌 基因檢測查找高危致癌基因

遺傳了父母的基因,形成了個人的體格、個性和智力,有時卻連帶致癌基因也遺傳予下一代,怎辦?原來約有一成的癌症是由遺傳性致癌基因所致,當中乳腺癌及大腸癌更是較常見與遺傳有關的癌症。專家指透過基因檢測解讀個人的基因密碼,或能提早查找「高危」的致癌基因,繼而採取預防或治療等方法,減低潛在患癌或病變風險! Read more

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明報專訊】應對已擴散肺癌(第四期)之療法,近10年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關鍵在於要選擇適合該種癌症的療法。肺癌一般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較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再分為腺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現在基因診斷技術進步,所以每一種肺癌在診斷之後會做各類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

【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準備生育的爸媽,最大的願望當然是孩子順利出生、健康成長。不過,若家族中有遺傳病史(如地中海貧血、一些癌症或隱性基因遺傳病等)、有慣性流產或屬高齡產婦的女士,要顧慮的事情便會更多!隨着基因檢測技術愈趨進步和普及,經醫生評估和診斷後,有需要的準爸爸媽媽是可以透過「新一代基因排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進行「胚胎植入前染色體數目異常基因檢測」(PGT-A)或「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單基因病變 / 染色體結構變異」(PGT-M / SR)等檢測,配合體外受孕(IVF)療程,在胚胎移植前查找是否有異常的染色體、分析基因異常疾病、篩選正常胚胎,以減少將遺傳病傳下一代和提高受孕的機會。 Read more

癌症基因檢測 解碼新發展 你屬於患癌高危人士嗎?

近期基因檢測已成為熱門搜尋名詞,而在癌症相關的範疇內,基因檢測有助找出家族遺傳性的致癌基因病變,亦可協助已確診的癌症病人找尋合適的療程,進行個人化的針對性癌症治療。不過,是否人人都需要或適合進行基因檢測呢?對屬於患癌高危人士,又應如何選擇呢? Read more

基因檢測 亂做嚇餐懵

【明報專訊】基因測試普及,三數千元已經可以做一個營養基因測試、藥物基因測試、疾病基因測試,甚至智力基因測試。近期更有保險公司為顧客提供基因測試,吸引顧客購買保險。 基因測試是否一個「未來報告」,預告疾病發生?報告一旦預告你有基因缺陷或變異,如何應對?值得做嗎? 基因檢查,的確有助辨識一些遺傳病。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基因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張正龍,以高膽固醇作例子,他指有不同因素引起高膽固醇,但近年研究發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簡稱FH)是因為三個基因突變有關。而港大的研究發現,香港高膽固醇病人中,六成帶有FH基因突變。 有助診斷治療 才值得檢測 FH患者,臨牀有一些特徵,例如﹕家族高膽固醇病史、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偏高、皮膚肌腱出現腱黃瘤(Tendinous xanthoma)等。張正龍指出,有高膽固醇的患者,如果同時帶有上述臨牀徵狀,就值得接受基因檢查,因為研究又發現,帶有FH基因的病人,對傳統降膽固醇藥他汀的反應不佳。 「他汀類藥物,一直是治療高膽固醇的主要藥物。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四類心血管病高危人士,需要服用他汀,高膽固醇是其中之一。」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註冊藥劑師陳潁琳解釋,一般高膽固醇病人,服用他汀由低劑量開始,但帶有FH基因的高膽固醇病人,一開始就要服用高劑量他汀。 然而,高劑量他汀增加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嚴重可致橫紋肌溶解症,導致腎衰竭死亡。陳潁琳指出,亞洲人體型較細小,肌肉量亦較白人少,腎、肝功能亦相對較弱,代謝藥物容易出現副作用,所以建議有FH基因的亞洲人,服用他汀劑量減半;同時不建議混合其他降膽固醇藥一起服用,以免增加肝、腎負擔。 「有FH基因的病人,耐藥性強,加上劑量有限制,所以對他汀的治療反應不佳。」陳潁琳指出,去年《新英倫醫學雜誌》刊出的研究,發現針對FH基因的新藥PCSK9抑制劑,能有效將FH病人血液中LDL降低。所以高膽固醇病人透過基因檢查,確診帶有FH基因,就應該使用新藥PCSK9抑制劑。 大多疾病非單一基因控制 發現一個基因與一個疾病相關,只是研究第一步。張正龍說,要將兩者關係於臨牀上應用,還需要很多不同的研究和數據支持。而且大多數的疾病,不是由單一基因主宰,只是有些基因影響力較大,有些影響較小。 「到目前為止,已經找到超過150基因與高膽固醇有關。」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鄧詩敏正參與一個膽固醇基因研究,發現有過百基因會影響膽固醇的製造和分解,導致低密度膽固醇或三脂甘油酸上升,「但與FH基因突變比較,這些基因變異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鄧詩敏表示,找到這些基因,最希望是研發出針對的藥物,但相信這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事。而暫時計劃中的研究,希望把所有膽固醇相關的基因,按影響力評分。病人透過基因測檢,如發現相關基因數量多兼影響力大,或許應考慮及早用藥,預防心血管病和中風;但如檢查發現相關基因數量和影響力均不多,高膽固醇是後天因素為主,病人或許應透過健康飲食和運動等幫助控制膽固醇。 ■知多啲 缺乏臨牀研究 「未來報告」零意義? 基因測試猶如水晶球,解開健康之謎?找到肥基因,是否從此只能吸風飲露?找到瘦基因,是否可以不節食不運動,一世享瘦? 因為科技進步,令基因測試普及,甚至有商業機構用以作招徠,吸引顧客,張正龍對此有極度保留。他舉例,接受營養基因測試,發現基因變異令身體容易缺乏維他命D,醫生、營養師、病人究竟應如何解讀這個結果? 「是否單純補充維他命D已經足夠呢?要補充多少劑量?抑或身體難以吸收維他命D,所以無論補充多少也沒有用?」張正龍指出,正因為缺乏研究,上述問題暫時未有答案;目前只有少數基因測試有大量臨牀研究支持,可用於診斷和治療。然而大多數基因測試,目前都只在研究階段,對市民實際幫助不大。 張正龍與陳潁琳各舉一例,解釋有實際功效和不切實際的基因測試。 張正龍以腦癇症治療為例,抗腦癇症藥物苯妥英,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病人會在短時間內全身皮膚起水疱、脫落、紅疹,有生命危險。已知副作用與HLA-B*1502基因有關,所以病人用藥前必須接受基因測試,如結果是陽性,就要轉用其他種類藥物。 陳潁琳則以坊間藥物基因測試為例,不少人因為好奇,接受藥物基因測試,她接觸其中一個案例,測試結果發現肝代謝問題的基因,會影響藥物反應和副作用。然而,影響肝臟藥物代謝的基因不止一條,而且一種藥物代謝,不止涉及一種肝酵素,而是有很多途徑。所以基因測試中驗出某一種肝酵素代謝出問題,根本沒有意義。 ■健康講座 基因醫學解碼:膽固醇好與壞 主辦單位: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基因研究中心 講者: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鄧詩敏、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系講師兼註冊藥劑師陳潁琳 日期:11月12日(本周六) 時間:下午3:00至4:30 地點:香港大學明華綜合大樓T2講堂 報名﹕請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831 5087,或登入www.hkuehealth.org網上報名 文:鄭寶華 圖:資料圖片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罕見病】認識白化症 身體缺色素皮膚毛髮全白 做足防曬免皮膚眼睛受損

基因突變或染色體出問題會導致罕見的先天疾病,較多人認識的包括黏多醣症、結節性硬化症、小腦萎縮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就由醫學遺傳專家講解其中一種罕見病──白化症(albinism)。患有白化症,全身皮膚、頭髮甚至眉毛也是白色的,當白晢身驅失去「黑的保護」,原來需要面對不少問題。 白化症屬罕見病 隱性基因遺傳 患者缺色素保護  白化症患者「從頭白到腳」,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表示,這是由於患者的體內缺乏色素所致,眼珠因而呈紅色、毛髮與皮膚顏色則呈現白色。白化症是基因遺傳造成,目前已知有5個基因會影響人體內製造黑色素的過程、分布和功能。 林醫生指出,大部分個案都屬於隱性遺傳,即是父母都並非白化症患者,卻攜有這致病基因。若父母雙方都攜有致病基因,誕下的嬰兒有四分一機會患白化症;若其中一方有白化症,而配偶非白化症,以有隱性基因的機會是二萬分之一來計算,所誕下的嬰兒約七十分之一機會患白化症。目前估計本港約有300至400名白化症患者。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皮膚易曬傷  視力較弱易斜視 身體所製造的黑色素,其實是一個保護皮膚防禦紫外線的重要機制。林醫生解釋,當受到紫外線照射,就會刺激皮膚產生色素,抵擋陽光避免曬傷甚至癌變。然而,白化症患者的皮膚缺乏色素保護,若經常受陽光照射,皮膚又沒有足夠保護,便會容易曬傷,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由於黑色素的製造出問題,白化症患者的視力首當其衝受影響,很多時患者眼球後的神經線會有先天問題,眼底細胞的生長受影響,導致他們的視力較弱、常出現眼球震顫致雙眼無法對焦、容易形成斜視,即是「鬥雞眼」或「射哩眼」。同時他們的眼脈絡膜(choroid)色素較少,會畏光和減低視覺的敏銳性,視膜網容易受陽光直接照射而受損。因此白化症患者必須為皮膚和眼睛做足保護措施,包括戶外活動時需要戴帽及太陽眼鏡,亦要定期進行視力檢查,若發現視力異常便要及早矯正,例如斜視可以透過手術或做眼部訓練改善。 相關閲讀:【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壽命、生活能力不受影響 白化症屬隱性基因遺傳的疾病,如夫婦有家族史,可在計劃生育前進行基因檢驗。不過林醫生表示,白化症患者雖然面對外觀和視力問題,但非致命性,因此較少夫婦會特地為此檢驗基因。 相關閲讀:了解弱視3大成因 斜視不可忽略 注意兒童5個情况 把握8歲前治療黃金期 父母正面態度 助白化症孩子成長 隨着社會進步,大眾多了認識白化症,若夫婦誕下白化症嬰兒,只要嬰兒身體各項指數正常,日後生活做好皮膚防曬和眼睛的保護,成長期間父母以正面態度幫助孩子面對遇到的障礙,白化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壽命並不會受影響。 Read more

【基因突變】次世代定序檢測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為癌症患者處方標靶藥等治療 (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什麼是「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檢測呢?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其實癌症是很籠統的名詞:除了不同器官或組織可能有不同的癌變,如肺癌、肝癌等;某器官上發現的惡性腫瘤,都可以有很多分類,如肺癌的非小細胞及小細胞類型等。隨着科技進步,我們知道引致癌變的基因突變有數百個之多。然而,每一種癌症,甚至每一個人的腫瘤,癌細胞的基因變異特性也可以很不同,因此醫生須制訂最針對病人本身腫瘤特點的治療方案,這就是個人化治療。當然,醫生必須先了解病人腫瘤的特性,尤其是其基因突變,從而處方最適合的標靶藥物,針對相關基因突變來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令這些細胞死亡。 次世代定序一次過篩查數百種基因突變 傳統檢測每次僅針對1種基因測試 約20年前,醫學界已認知到某些癌症會帶有較常見的基因突變,於是我們從腫瘤抽取組織,分離出癌細胞,再用「免疫組化」或「熒光本位雜交」等傳統檢測方法,每次針對1種基因突變做1次基因測試,看看是陽性還是陰性,一般需時1周才有結果。由於每次只能驗1種基因突變,如要檢測10種便要做10次,或需時兩三個月才有齊結果,有可能延誤治療。如需要檢測一些較為罕見的基因突變,便要使用「桑格測序」,掃描整條基因後與正常基因對比,好處是能夠篩查整條基因,代價是時間和需要較多的組織樣本。 肺癌涉常見基因突變約6、7種 當我們對癌症的基因突變認識得愈多,便愈發現其複雜。以肺癌為例,常見基因突變有6至7種,如EGFR、ALK、ROS1等,但幾種突變可以並存,只是其中一種較主導腫瘤的特性,至於主導以外的基因突變,可能較為罕見,但能輔助主導基因令癌細胞生長,又或令原本有效針對主導基因的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影響藥效。所以,醫生有時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突變資訊來為癌症患者制訂治療方案。幸好我們有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掌握癌症全景圖 助醫生準確預視抗藥情况訂治療方案 次世代定序有如同時間做幾百次「桑格測序」般,能夠一次過篩查已認知的幾十至幾百種基因突變,可以說是癌症的全景圖,讓醫生掌握基因突變的組合,從而更準確地預視抗藥情况,早點設計出下一治療方案,處方有效的標靶藥物,讓患者維持生活質素,如常上班、行街、睇戲、食飯。 相關文章:【肺癌】早期無病徵 57%新症屬第四期 「大包圍」檢測基因 精準狙擊晚期肺癌 次世代定序限制:需較多腫瘤細胞量、費用數萬元 惟次世代定序也有限制:需要腫瘤細胞量較多(有時腫瘤細、鄰近重要器官,醫生未必能取得足夠癌細胞);不同平台做的檢測,可能有不一致的結果(這是腫瘤異質性所致,即同一腫瘤,不同地方的細胞都可能不同)。病人接受次世代定序檢測,需要支付數萬港元費用,也是尚未普及的原因,現時公立醫院也未有提供。 癌症治療在可見將來,必定是更加複雜和個人化。以更準確的基因檢測,配對最合適的標靶藥物治療,是未來抗癌路上的重要基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浩勳(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 Read more

【痛風藥】轉服別嘌醇後出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停藥續惡化至「毒性表皮溶解症」彌留方知帶藥物過敏基因

【明報專訊】有年長病人獲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處方並服用痛風藥「別嘌醇(Allopurinol)」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先後出現頸腫、發燒及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更惡化為「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皮膚潰爛、如重度燒傷,於兩個月後離世。家屬在事主彌留之際,方得悉至親帶有「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較高,其後於網上搜尋亦發現,不少醫學文獻及媒體均有刊載別嘌醇對擁有特定基因者風險的資訊,質疑醫生開藥時未告知副作用是「絕對有不足」,「如果當時有同我哋講……幾多錢都會自己做基因檢測」。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TEN。 (明報記者 何珮瑚) 轉服痛風藥「別嘌醇」後出現過敏反應 皮膚紅疹、頸腫、發燒  入院停藥續惡化 死者為患尿酸高、三高及慢性腎衰竭等長期病多年的七旬婦許婆婆。醫管局回覆本報指,個案已轉介死因裁判官跟進,理解家屬對治療程序存有疑問,已安排醫護向家屬詳細解釋,亦會盡力提供協助及跟進其他需要。至於當日基於什麼臨牀因素決定處方別嘌醇,以及涉事醫生有否向病人講解副作用或注意事項,局方未有回應。 相關文章:【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醫局稱已派醫護解釋程序 未答開藥理由 許婆婆女兒蔡小姐向本報說,母親約20年前開始在西灣河普通科門診診所求醫。她憶述,今年4月26日陪媽媽覆診,醫生見其母曾獲發不少止痛藥,遂處方別嘌醇,並稱「對腎好、可以預防痛風」。蔡憶述,當日覆診過程不足5分鐘,醫生無告知別嘌醇任何副作用,取藥時亦無醫護講解需注意的過敏反應。 許婆婆轉藥後,曾因微燒求診家庭醫生,約一個月後出現頸腫、喉嚨痛及發燒等,到威院求醫後獲收入院,多番檢查未能找到病因。許婆婆留院至6月初,院方終懷疑她對別嘌醇過敏,醫生遂決定停藥,蔡小姐嘆道:「如果早啲停(藥)可能無咁嚴重喇!」 停藥後過敏反應持續 皮膚潰爛「痛到震」 臨終前血肉模糊 不過,許婆婆過敏反應未有因停藥好轉,陸續出現皮膚紅疹、痱滋等,6月10日被診斷患「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身上多處皮膚脫落潰爛,如同嚴重燒傷。蔡憶述,母親曾透露洗傷口時「痛到震」、「成地都係血水」。同月21日,婆婆被轉往隔離病房,其後皮膚脫落面積漸增,SJS惡化成「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臨終前嘴角滲血,面上有如嚴重燒傷的傷口,雙耳潰爛成「鴨屎綠色」。 眼見母親在病牀上不斷呻吟、血肉模糊的病容,蔡小姐坦言不敢再直視,需由其他家人繼續探訪,最終母親數天後病歿,出殯時屍體仍有血水滲出,無法瞻仰遺容,「原來有種藥會折磨一個人到咁先死」。 蔡小姐稱,母親彌留之際,她方獲告知母親帶HLA-B*5801基因,服用別嘌醇後出現SJS或TEN等不良反應風險較高。她質疑醫生當日未有盡責告知潛在風險,否則她將安排自費基因檢測,期望局方日後處方別嘌醇前為病人安排基因檢測。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彭鴻昌:轉藥後短期內安排覆診 倡製藥物安全單張 醫管局曾於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公布兩名病人服用別嘌醇後皮膚出現嚴重副作用,局方當時建議開藥前要教育病人,包括提醒服藥後留意病徵等。根據醫管局《病人約章》,病人擁有對處方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的知情權。醫委會《註冊醫生專業守則》亦列明,即使出現嚴重後果的風險偏低,醫生應向病人講解治療可能出現的風險。 跟進個案的社協幹事彭鴻昌稱,醫生應清楚講解藥物副作用,建議局方至少製作藥物安全單張,為病人轉藥後亦應安排病人短期內覆診。他又稱,多年來均有市民關注別嘌醇副作用,建議局方提供清晰處方指引,包括如何衡量處方的必要性等。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講解治療副作用絕非前線醫生單方面責任,醫管局作為全港最大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亦有責任監察醫生或藥劑師。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有藥物敏感?疫苗過敏病史?接種新冠疫苗前可以做什麼準備? 研究:帶HLA-B*5801基因者 服別嘌醇增SJS或TEN等致命過敏風險 此外,國際間多年來不乏研究顯示,帶HLA-B*5801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較高機率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致命過敏徵狀,部分別嘌醇藥廠建議向華人處方前先做基因篩查,惟本港醫管局一直未有相關指引。醫管局曾就許婆婆個案安排召開藥物安全委員會會議,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醫生向所有新獲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做基因檢測,在電腦系統試行提示檢測功能。委員會主席蘇詠儀稱,委員會有定期審視需否調整處方藥物程序,但不諱言許婆婆個案「催化」局方提早檢視相關做法。 期刊早列風險 今倡新獲藥者做基因檢測 許婆婆獲處方別嘌醇兩個月後離世,彌留之際方得悉因帶HLA-B*5801基因誘發SJS,其女兒蔡小姐慨嘆本港對藥物敏感的認知較低,若母親離世可驅使醫管局強制為所有新處方別嘌醇者檢驗基因,能避免悲劇重演。醫管局曾在2012年《藥物安全期刊》引述海外研究指出,約有15%華人有HLA-B*5801基因,擁有該基因者服用別嘌醇後,有最多5%機率出現輕度過敏反應、最多2%有嚴重過敏反應,另在5.6萬人中有1人出現SJS或TEN。 15%華人有特定基因 最多2%服後嚴重過敏 翻查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網頁,部分藥廠在其生產的別嘌醇藥物標籤上,建議在有較多人帶HLA-B*5801基因的族群,例如「漢族(Han Chinese)」、韓國及泰國等地,處方前為病人先做基因檢測以減風險。港大醫學院去年一項研究顯示,若在處方別嘌醇前為所有病人做基因篩查,比對患者用藥後出現副作用的住院及用藥成本,或可減約67%醫療成本。 電腦系統提示檢測 醫管局:明年初理順 醫管局稱,參考本地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病例數據後,服用別嘌醇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病率約0.12%至0.3%,相信許婆婆個案屬罕見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局方專家近日檢視不同數據後,建議更新公院處方別嘌醇程序,包括建議醫生向所有新處方別嘌醇的病人先做HLA-B*5801基因檢測,另在電腦系統加設提示功能,提示醫生向從未服用別嘌醇的病人安排基因測試,預計明年初能理順相關流程。 蘇詠儀補充,局方每年約向6000至8000名病人新處方別嘌醇,做基因檢測的人數每年遞增,至近年按年有約6000人獲藥前有做相關檢測,而為應付日後需求增加,相關實驗室將理順流程以提高檢測量,預計可在數周內提供報告。 Read more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共錄得37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深水埗區自8月起錄得21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該區全年有8名患者離世。衛生防護中心於區內配水庫泥土樣本種出與患者極度同源的類鼻疽菌,但至今所有水樣本均呈陰性,故傳播途徑仍未明。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17日)稱,現階段仍無法證實類鼻疽菌如何由配水庫泥土進入人體,估計或因「大風大雨」導致部分帶類鼻疽菌的沙粒經通氣口金屬網進入配水庫。現階段仍不能排除食水受污染導致爆發的可能,但強調現時本港食水相當安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早前(10月24日)在港台節目表示,由於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約2至4周,期間天氣轉變,環境樣本未必再呈陽性,因此未必能夠找到源頭。據衛生防護中心網頁,類鼻疽屬「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該細菌廣泛存在於泥土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黏土。若接觸受污染的泥土和水源等有可能受感染,亦可能因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傳播。糖尿病、肺病等長期病患、從事農務者同屬高危者。防護中心更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尤其在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等。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李欣稱,難靠臨牀徵狀判斷病人有否感染,建議醫生可多留意患者近期有否土壤接觸史。深水埗區類鼻疽傳播途徑仍未明 袁國勇估計帶菌沙粒因大風大雨進入配水庫。 衛生防護中心昨(17日)公布一名患有糖尿病、居於深水埗的61歲男子確診感染類鼻疽,患者(6日)因發燒及疲倦入院,經臨牀診斷為肺部感染,痰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現時仍然留院,情况穩定。 列席記者會的袁國勇昨(17日)表示,現階段仍無法證實類鼻疽菌如何由配水庫泥土進入人體,估計或因「大風大雨」導致部分帶類鼻疽菌的沙粒經通氣口金屬網進入配水庫。因食水樣本至今均呈陰性,袁稱,結果證現時食水相當安全,但同時因此未能找到深水埗出現爆發的確實傳播途徑。 袁:未能完全排除配水庫有食水污染致爆發 他補充,儘管配水庫水源帶類鼻疽菌,亦要「啲細菌入咗去,咁啱驗到嗰啲水」才能發現呈陽性的水源,故至今未能完全排除因配水庫有食水污染致爆發。 歐家榮:部分配水庫泥土、通氣口等環境拭子樣本呈陽性 食水樣本呈陰性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17日)在記者會交代最新調查進度,團隊11月3至9日於石硤尾及蝴蝶谷配水庫採集逾200個環境樣本,部分配水庫泥土樣本、5個石硤尾配水庫通氣口及1個在通氣口附近採集的環境拭子樣本均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歐補充,拭子樣本的細菌培植結果均呈陰性,即未發現活細菌,加上在配水庫水體及拭子樣本均呈陰性,反映配水庫的水源未受污染。 歐表示,綜合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結果,至今沒有證據證實個案與配水庫自來水有關,而為避免食水受類鼻疽菌污染,水務署已進一步增加全港供水區的餘氯量,以及已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高效能空氣過濾網。歐稱,目標在兩個月內在其餘食水配水庫加裝相關過濾網,署方亦會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實時監察餘氯含量的儀器。 提醒:尤其長者及長期病患者 每日勿用首分鐘水喉水刷牙洗臉 衛生防護中心11月3日聯同水務署召開記者會交代調查進度,稱上月10日至本月1日於深水埗區內檢驗471個環境樣本,38個對類鼻疽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其中32個為配水庫草地泥土樣本,包括25個深層泥土樣本(見表)。調查人員成功從6個深層泥土樣本種菌,發現4個樣本細菌基因排序,與區內8名患者非常相似,防護中心相信兩者有關聯;其餘兩個樣本基因排序未完成。配水庫37個食水和相關拭子樣本則呈陰性(見圖)。 記者昨日兩度問及食水是否傳播途徑或是否當局調查方向,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未有回應。至晚上防護中心發稿,指無證據證實個案與相關配水庫提供的自來水有關。列席記者會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暫未確定傳播途徑,從患者住所分佈估計,細菌隨塵土飛揚至民居的機率很低。袁強調近日前往配水庫視察,沒發現滲漏問題,相信細菌循此污染食水的可能「極之低」,重申本港食水符合世衛要求、非常安全。 袁國勇再提醒居民早上開水喉讓首分鐘的食水排走,不要直接飲用和漱口等。防護中心亦再建議深水埗區市民,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應先讓每日首一分鐘由水喉開出的食水排走後,才用作刷牙、洗臉或洗澡之用,亦不應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此外,政府已於11月11日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 孔繁毅料食水傳播仍最大可能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稱,配水庫食水樣本雖未驗出類鼻疽菌,但仍相信食水是最大可能的傳播途徑,建議暫停相關配水庫,直至完成氯氣消毒。 水務署總水務化驗師蔡德業於記者會稱,署方有恆常監察食水水質,亦已增加食水餘氯含量。至於袁國勇上月建議於配水庫安裝紫外線消毒裝置,蔡稱仍正研究可行性,亦會研究加裝空氣過濾裝置,沒回應未能趕及近日颱風襲港前安裝設備是否太遲。 至於上月兩宗分別居於港島東和九龍東的個案,歐家榮稱患者細菌基因排序不同,相信兩宗個案與深水埗爆發未必有關。袁國勇補充,類鼻疽是風土病,若非同一源頭爆發便毋須擔心。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檢或願檢盡檢人士注意: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自費/免費檢測措施(更新2022年10月28日)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感染途徑:接觸受污染泥土、水 注意颱風或暴雨後 深水埗爆發源頭未明的類鼻疽感染,連同25日新公布的一宗個案,該區8月起累計20宗。衛生防護中心昨稱,今年錄得個案數目較往年增加,政府正計劃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中心補充,新增感染個案中,一名69歲男患者在潛伏期大部分時間居於將軍澳,亦住柴灣,與另一名北角居民發病前均沒到訪深水埗及相同場所,初步排除感染與食物或產品有關。 袁國勇:深水埗患者從未見面 袁國勇25日視察石硤尾配水庫及蝴蝶谷配水庫後稱,現未能確定深水埗爆發原因,患者從未見面,亦無在同一酒樓用膳,有10名患者亦極少或從不外出。他說,除水及泥土等環境樣本,也會化驗患者在家使用的潔手液或口罩等,形容幾乎「咩都驗晒」。 歐家榮:深水埗區爆多宗不尋常 初步調查無關連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形容,深水埗出現多宗個案「不尋常」,初步調查個案行蹤無流行病學關連。未計昨日新增個案,8至10月深水埗每月分別有8、7及4人發病。個案居所分布於方圓1公里內的18座不同大廈,2宗個案居同一大廈。他續指,衛生防護中心於個案住所樓下的花叢、公園及山坡採集12個樣本,於白田邨兩地盤採集16個樣本,以及於個案居住大廈採集120個樣本個案,結果均為陰性。 對於有新地區錄得類鼻疽感染,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認為,患者病徵與其他疾病相似,醫生以往未必第一時間就有所懷疑,近日出現多宗個案導致臨牀警覺提高,或令其他區域驗出個案;稱單從一兩宗個案難判斷是否已蔓延。 類鼻疽擬納須呈報傳染病 濾水廠增食水氯量 袁國勇稱,兩個配水庫食水游離餘氯含量均符世衛要求,應足以保障食水安全,惟食水會經濾水廠輸往配水庫,最後抵達家居出水位,其間氯含量會減少,建議水務署提升沙田濾水廠餘氯含量。他續稱,類鼻疽伯克氏菌可在細胞外壁分泌黏液,或會對氯氣有抗藥性,故建議在各配水庫的水出口位加設紫外線殺菌。 水務署稱,前日已增加沙田濾水廠食水餘氯含量。署方回覆本報查詢時補充,大埔濾水廠及大埔道濾水廠有需要時會為深水埗區供水,兩座濾水廠已增加食水餘氯含量,署方會考慮提升其他濾水廠餘氯含量,冀最短時間研究在配水庫安裝紫外線消毒裝置。 深水埗環境樣本對病菌呈陰性 本港自8月至今錄得多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累計共錄得34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2021年全年錄得17宗個案、2020年錄得12宗)。至於日前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袁稱地盤(22日)已鋪上熟石灰,相信可大幅減低危險性,暫亦未能確認是否由地盤引起爆發。該日有到場的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說,深水埗區內22名類鼻疽菌患者沒到過涉事地盤;中心21日晚發稿稱,深水埗107個環境樣本和近日收集的額外10個環境樣本,均對病菌呈陰性。 感染個案大多患有長期病 防護中心表示,21日新增一名居於深水埗的83歲男子感染類鼻疽菌,他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空腹血糖異常及高血壓。中心獲悉他在家跌倒後昏迷,17日送往明愛醫院,臨牀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現時情况嚴重,血液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 至於中心早前(20日)公布,深水埗區一名患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多種長期病的80歲婦人,日前出現氣促、咳嗽帶痰及胸痛,上周二(11日)前往明愛醫院急症室求醫,至本周一(17日)因自身疾病急性發作離世,死者痰液採樣樣本昨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中心調查後認為死因包括急性心臟和腎臟衰竭及肺水腫,與類鼻疽無關。 袁國勇:需時化驗區內泥土、食水和日用品 稱3方向查傳播鏈 深水埗爆發類鼻疽感染,至今感染源頭未明,港大專家袁國勇昨(23日)形容情况令人憂慮,指現時主要循泥土、食水和日用品3個方向調查傳播途徑,本周將前往石硤尾配水庫及蝴蝶谷配水庫視察,了解運作。至於應否將類鼻疽納入須呈報的傳染病,袁認為這有助準確掌握數據,但需由衛生防護中心決定。另一港大專家孔繁毅相信,要求醫生須呈報懷疑個案可及早發現爆發群組,但暫時毋需為區內居民做大規模篩查。 衛生防護中心公布,23日無錄得新增類鼻疽個案。本報昨向衛生署查詢會否考慮將類鼻疽納入須呈報的傳染病,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23日)出席一個論壇後表示,暫未能確認深水埗區內類鼻疽感染傳播途徑,需時化驗區內泥土、食水和日用品,他亦得悉區內較多水管維修工程,將收集相關樣本化驗,另擬本周前往附近兩個配水庫調查,以了解運作。至於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袁稱地盤前日(22日)已鋪上熟石灰,相信可大幅減低危險性,暫亦未能確認是否由地盤引起爆發。 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醫生若發現須呈報傳染病的懷疑或證實個案,須通知衛生防護中心,現時有52種須呈報傳染病,不包括類鼻疽。被問到應否將類鼻疽列入須呈報傳染病,袁國勇認為這有助掌握數據,但要交衛生防護中心決定。 孔繁毅:可透過血液、尿液和痰檢驗類鼻疽菌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表示,可透過血液、尿液和痰檢驗類鼻疽菌,認為透過法例要求醫生呈報懷疑或確定個案,有助及早發現爆發群組和提高醫生警覺。至於應否為區內居民或高風險者篩查,他稱現時欠缺有效和較廉價篩查方法,類鼻疽傳播情况亦未見流行,大規模篩查不具成本效益。 梁子超:天氣轉變 環境樣本未必呈陽難找源頭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今(24日)在港台節目表示,本港氣候未必適合類鼻疽於泥土長期繁殖,相信隨着天氣轉涼及乾燥,病菌數量會減低,未來數周未必完全沒有新增個案,但會逐漸減少。 對於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但仍未能確定源頭,梁子超稱由於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約2至4周,但期間天氣轉變,環境樣本未必再呈陽性,因此未必能夠找到源頭。若未能找到源頭,則要觀察病菌在明年雨季及夏天會否再現。被問是否所有地盤工人均需驗血,他稱可先為有風險人士驗血,如多人對類鼻疽呈陽性,則可擴至其他工人。 患者家中兩樣本陽性 類鼻疽細菌量「極低」 此外,衛生防護中心18日交代調查進度時稱,已在該區收集逾百個環境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於患者家中採集的樣本中,則有兩個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袁國勇向本報表示,樣本有可能從患者身上脫落,形容暫未找到當區出現多宗個案的確切原因,而供水系統的氯氣可殺死相關細菌,籲市民毋須過分憂慮。 深水埗類鼻疽個案源頭仍未明 家居接觸者無病徵 衛生署(18日)在深水埗舉辦「預防感染類鼻疽健康講座」,席間衛生防護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楊芊芊交代,有17名深水埗居民先後於8月8日至10月2日期間發病,當中4人已離世。衛生防護中心昨在新聞稿表示,患者的家居接觸者均無病徵;又指初步可排除傳播與食物或產品有關;防護中心在深水埗收集107個環境樣本,包括從附近公園及地盤採集的泥土樣本、與患者居住樓宇相關的水樣本及環境拭子樣本,在家居採集的灰燼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而17名患者分別分佈於白田邨的5幢樓宇、石硤尾邨的3幢樓宇和其餘於深水埗的8幢樓宇。 袁國勇:供水系統氯氣可殺相關細菌 長期病患者宜煮沸水刷牙 袁國勇團隊亦有參與環境調查,在個別患者的家中採集31個環境樣本,並在同一住戶家中浴室水龍頭、花瓶內壁拭子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樣本細菌含量「極低」。防護中心已通知水務署檢視該區的供水系統及過去3個月的維修保養紀錄,並無發現外來物污染供水的事故,相關配水庫及該區的食水樣本化驗檢測亦未見異常。 袁國勇向本報表示,兩個樣本的核酸檢測呈陽性,但樣本的細菌培養結果均呈陰性,反映細菌含量相當低,或並非活菌。他補充,陽性樣本有可能從患者身上脫落,或受空氣、水源等污染,目前未有足夠科學證據掌握深水埗出現多宗類鼻疽的原因及源頭,需進一步監察情况。袁又指出,供水系統的氯氣有助殺死相關細菌,若市民希望「穩陣啲」,有以下用水建議: 。早上使用水龍頭可先開水約一分鐘才取用食水; 。長期病患或長者可先煮沸水喉水才用來刷牙、洗臉。 防護中心: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 防護中心表示,根據海外文獻和本地數據,類鼻疽病菌一般在環境存活。感染個案多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由於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類鼻疽個案有機會增加。中心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例如長期病患者,於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 高危人士:糖尿病、肺病患者、農務工作人士屬高危 據衛生防護中心網頁,類鼻疽屬「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該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人類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等受感染,人傳人屬非常罕見,惟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傳播。糖尿病、肺病等長期病患、從事農務者同屬高危者。 類鼻疽多屬急性感染 出現細菌入血、嚴重肺炎、皮下膿腫 李欣稱,類鼻疽個案主要屬急性感染,如細菌入血、嚴重肺炎或皮下膿腫等,患者須靠抽血及抽取下呼吸道組織分泌物做基因檢測或種菌,方能判斷有否感染;由於其病徵與其他感染相似,醫生未必第一時間就有所懷疑,而患者一般須先住院接受最少兩周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出院後3至6個月仍要服用抗生素,才能徹底根治。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小朋友染疫發燒服退燒藥要小心 專家解構爸媽照顧7個注意 常見病徵:發燒、頭痛、胸痛、咳嗽、淋巴結腫大 中心指出,類鼻疽常見的病徵視乎感染的部位,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死亡率:約四至七成半 出現如敗血病嚴重病徵方求醫 中心網頁稱,該病「死亡率」約四至七成半。有醫學文章顯示,類鼻疽個案近年在海南等地亦見升幅,又指本港對該病臨牀警覺性不高。該文章作者之一的林緯遜補充,類鼻疽病徵不太特別,一般自然康復個案「可能唔知道中過」,個案通常出現敗血病等嚴重病徵方求醫,故病死率較高。文章另一作者、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稱,本港對類鼻疽警覺已提高,但建議將其列為「須呈報傳染病」。 籲市民提升免疫力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形容是次爆發屬罕見,而個案呈升勢與全球暖化、化驗技術等提升有關,過往重症、死亡個案主要涉免疫力低者,呼籲市民毋須太擔憂,最重要是要提升免疫力。 相關文章: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預防感染7點注意: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接觸土壤或進行泥水活動時,建議穿着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注意食物衞生;及 進行戶外水上活動時可能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以減低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Read more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很多人對「抽血」檢查身體狀况並不陌生,但對於背後醫務化驗的工作則相信了解不多,除了血液外,醫務化驗師每天面對的「標本」還有大小便、骨髓、子宮頸抹片細胞溶液,甚至是活體組織切片等;而一場新冠肺炎後,令更多人認識到鼻腔拭子、咽喉拭子、核酸檢測等檢測方法。 由採集標本到進行提取,以至分析基因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而醫務化驗師在醫院的角色也逐漸由「幕後」推上「台前」,由進行化驗,到現時協助醫生斷症、疾病分類、決定治療方案和預後監測等不同階段都是關鍵一員,究竟在顯微鏡下有何乾坤?在養和醫院從事逾10年的醫務化驗師葉貝嘉笑言,跟分子病理部團隊每天為林林總總的標本解碼,目的只有一個:為醫生提供快而準的「情報」,「陪伴」病人跟疾病「打仗」! 採訪及撰文:謝美芳  協力:Kathy  攝影:黃永昌 「醫務化驗師的工作儼如一個情報分析人員,每日都需要為不同的標本拆解密碼,透過基因分析了解病人的病因和變化,解碼所得的有用情報,便要及時交到醫生手上。醫生就如病人的軍師,需要為病人準確斷症,作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甚至配合個人化治療,為病人帶來康復的希望。」——養和醫院醫務化驗師(分子診斷)葉貝嘉(Beca)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醫務化驗如情報分析員 拆解標本基因密碼 養和醫院病理學部分別設有臨床病理化驗、組織病理化驗、分子病理化驗及其他測試服務,而分子病理部設有數個小隊,分別負責傳染病學、癌症及遺傳學,而Beca專責的是癌症範疇。「我們需要從各類標本中提取細胞內的核酸,透過各種技術、儀器和試劑,進行基因測試及分析。」這些標本正是反映身體狀况的「情報」來源。 癌症和基因之間有何關係呢?Beca闡釋,想像人體細胞就像電腦存檔的文件夾,而文件夾內藏46個文件檔,文件檔正如人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有着一組一組的編碼。「癌細胞就像是一個帶有錯誤編碼的文件夾不斷快速地複製,當數量愈來愈多時,便會慢慢形成腫瘤。」 她續說,血液中含有基因,如果家族有早發性癌病史,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及早了解是否帶有遺傳基因變異,其中較多人熟悉的是跟乳癌、卵巢癌相關的BRCA1和BRCA2這兩種基因,若能及早發現,便可以採取一系列預防性措施。「我們的技術還可以幫助一些帶有先天遺傳病基因的人士進行家庭計劃(Family Planning),如將來考慮生育可利用輔助生育技術,減低下一代患上遺傳病的機會。」 憑專業知識和技術 「陪伴」病人走過治療和康復路 Beca坦言,醫務化驗師的工作雖然較少直接與病人接觸,但在漫長的癌症治療和康復歷程中,為病人反覆的化驗、醫療監察下,Beca和每一個醫務化驗師都會不自覺地牢記病人的名字,默默「陪伴」着素未謀面的他們跟病魔「打仗」! Beca深刻記得2018年有一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發現其基因融合情况較為特殊。「若以一般的監測系統未必能偵測及追蹤到病人這種罕見的錯誤編碼,我們最終為他找出其特殊基因融合,再按此為他度身訂製一套個人化監測系統,醫生遂能處方合適的標靶藥治療;在之後治療過程中也能進行緊密監測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物,令其病情得以慢慢好轉。」從病人覆診的血液檢測結果,Beca「看到」他踏上康復之路,正是工作滿足感所在。 由「幕後」到「台前」 醫務化驗師角色趨重要 「以前10個血癌病人採用同一種的癌症治療方案,但配合現時的病理化驗結果,面對10個血癌病人就要以應對10種不同的疾病的方式來處理,而醫務化驗的工作正是要配合這種精準或個人化治療。」——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 馬醫生表示,醫務化驗師一直是醫院中的幕後英雄,近年角色亦逐漸由「幕後」推至「台前」。他闡釋,隨着醫療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分子病理學的應用和發展亦愈趨廣泛,化驗結果所得的病理報告再不僅是一份報告。 「有醫學調查指出,目前有七至八成疾病都需要透過醫務化驗的結果來協助斷症,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從病人確診、病情監察、疾病分類、預後評估(預測治療效果、存活率、復發或出現併發症等機會)、指導治療,甚至是醫院感染控制等的化驗範疇都要涉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關文章:癌症遺傳常見於乳腺癌及大腸癌 基因檢測查找高危致癌基因 重視團隊協作 為逾百名 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治療 馬醫生強調,醫務化驗既講求團隊合作,更重視每一個崗位的工作發揮。「團隊中有化驗員、實驗室助理、醫務化驗師及病理科醫生等,工作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再配合精密的儀器和專門的技術,才能快而準地得出最準確的病理報告,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為配合個人化治療的方向,分子病理部一直致力研發和提升新的檢測技術,除了引入第一代基因排序儀器外,早於2012年已先後引入第二代、第三代基因排序儀器;2018年更引用高靈敏度的Droplet Digital PCR(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至今已為118名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醫學監測,為他們帶來康復希望。 Beca參與其中,除了樂見更多病人受惠外,更得到部門主管的推薦,於2021年代表團隊參加由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辦的「檢測認證人力發展嘉許計劃」,並獲頒「卓越檢測認證專業人員奬」,她坦言是次獲獎為她及整個團隊打下了強心針,更堅定了她在研發方向發展的決心。 繼續每天拆解難題 與時並進 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主修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Beca,回港後加入養和醫院分子病理部工作,轉眼至今已10年,卻從不感到沉悶、刻板。她指出科技和醫務化驗的知識和技術日新月異,作為醫務化驗師必須與時並進,面對奇難雜症,更要加快步伐,為病人的健康作出精準的分析。「每天進入實驗室,有着很多難題正等待我們拆解!」 醫務化驗師「專用」: 未來醫務化驗師要具備哪些條件? 馬醫生深信,未來醫務化驗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運用各類儀器的技術外,更需要有堅實的資訊科技根基和應用,如能兼具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的知識,對篩選重要的基因排序有莫大的幫助,其次還有數碼形態學(Digital Morphology)、人工智能等知識,同樣有助未來醫務化驗工作的發揮。 醫務化驗師必備哪些特質? Beca寄語有意投身醫務化驗師行列的新一代,要多了解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性質和個人性格特質,對長遠工作發展大有幫助: 必備清晰、精密的頭腦:醫務化驗師的工作並非簡單將標本放入儀器然後等候出結果的「Sample-in-result-out」便可,而是在「Sample-in」前,不斷要進行分析、評估等工序;直至「Result-out」後仍要進行多項分析工作,因此需要清晰及精密的頭腦,以作出精準分析。 做事講求專注力、細心、手巧:工作過程中接觸的標本全都是極細微甚至是肉眼看不到的物質,為避免標本污染環境或標本被環境污染,工作必須小心謹慎。做事要有高度專注力、細心、手巧,對追求準確的結果十分關鍵。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醫務化驗行業「術語」、工作守則知多啲? Beca分享了一些同事間常用「術語」和工作守則,讓大家了解更多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日常。 釣魚/FISH 當同事表示今日要「釣魚」,意思即需要使用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這種技術,利用螢光試劑檢查染色體有沒有出現異常情况。「釣魚」當日,醫務化驗師或需全日待在「黑房」工作,以免試劑接觸光線,影響測試結果。 刮片 「刮片」正式學名:Microdissection,dissection即解剖。醫務化驗師「解剖」的對象是附在玻璃片上的活體組織切片。醫務化驗師會在顯微鏡下,利用刀片將組織中的癌細胞刮出,再進行核酸提取。 單一方向工作流程/Unidirectional workflow 醫務化驗師經常需要處理極微細的物質,負氣壓可以防止飄散在空氣中的物質污染房外環境,因此經常需要更換外穿的袍、清潔環境和儀器。穿梭於不同房間時,更必須遵守「單一方向工作流程」,謹慎及嚴格遵循規定,在個別房間處理標本及試劑,確保標本及環境不受任何污染。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