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治療期間免疫力下降 誘發肺結核病 常見病徵:咳嗽發燒夜汗體重下降(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66歲王先生最近確診高毒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方案包括抗B細胞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再加多種化療藥物。王先生接受治療後反應良好,淋巴腫瘤迅速消退,估計治癒機會頗高。治療期間,王先生突然持續低燒,最終確診肺結核病,需要同時接受抗結核菌藥物治療。治療淋巴癌藥物令王先生的免疫力下降,體內潛伏的結核菌轉趨活躍,導致肺結核病。 Read more

【發燒】新冠常見病徵 注意查找持續發燒不退原因 5個案或與傷寒、淋巴癌、紅斑狼瘡有關(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體溫超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新冠病毒測試。新冠病毒仍然流行,發燒是常見病徵。發燒必須找出病因,常見源頭乃病毒或細菌感染,其他還包括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編者按:以下5個個案,都有久燒不退或反覆低燒等病徵,經查找發燒病因後,分別確診傷寒症、肺結核病、淋巴癌、紅斑狼瘡等,如何跟進治療呢?)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發燒+便秘+皮疹 確診傷寒 40歲黃小姐發燒多個星期,同時有便秘;腹部曾出現淺紅色皮疹,數天後自然消散。驗血發現傷寒凝集測試(Widal test)呈陽性反應,血液種菌見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確診傷寒症(typhoid fever),接受抗生素治療後,順利康復。 發燒+夜汗+乾咳 確診肺結核病 40歲李先生發燒4個星期,有夜汗,有乾咳但無痰,肺部電腦掃描顯示左肺上葉有病灶,懷疑肺部受結核菌感染(pulmonary tuberculosis)。李先生接受肺氣管內視鏡檢查,取痰液檢查;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發現結核菌基因,確診肺結核病。李先生接受藥物治療後,順利康復。 發燒+夜汗 確診淋巴癌 20歲的志明發燒個多月,有夜汗;服退燒藥後溫度稍退,病情反覆,時好時壞。正電子電腦掃描顯示兩肺之間縱膈(mediastinum)位置,有8厘米直徑腫瘤,活組織檢查確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正電子掃描顯示淋巴癌已擴散至其他多處淋巴結,幸好骨髓未見癌細胞。志明接受6個月藥物治療,標靶加化療;過程順利,治癒機會高。 相關文章:【紅斑狼瘡症】認識紅斑狼瘡 勿從單一病徵判斷 持續低燒+腳腫蛋白尿 確診紅斑狼瘡 40歲張太近月持續有低燒,雙腳水腫;小便檢查發現嚴重蛋白尿(proteinuria),每天超過3克。驗血顯示腎功能受損,最終確診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屬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張太需要盡快接受治療,防止腎臟功能進一步惡化。 反覆低燒 確診腎癌 58歲何先生身體近月反覆低燒,沒有其他病徵。腹部超音波檢查及電腦掃描皆顯示左腎有3厘米腫瘤,最終確診腎癌(renal cell carcinoma),幸好未有擴散迹象;何先生馬上接受手術切除腫瘤,順利康復。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蛋白尿】小便有泡 同時配合特定徵狀 腎功能或已受損 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應提高警覺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疲勞。無論年輕人或長者,同樣難察覺。年輕人因為手機不離手,姿勢又不良;長者則因勞損和退化,大家都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即使骨骼持續疼痛,亦未必聯想到是血癌作怪。 Read more

【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大名娛樂老闆林建名因淋巴癌(Lymphoma)於1月8日病逝。究竟淋巴癌來襲,患者會有哪些徵狀呢?原來無故發燒、晚間冒汗及皮膚痕癢等都可能是患淋巴癌的警號!淋巴癌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有超過1,000宗確診新症,淋巴癌初期徵狀可能不明顯,故有「沉默殺手」的稱號。有專科醫生指出,淋巴細胞遍布全身,因此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並可能擴散至骨髓和其他器官。 Read more

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提高警覺治癒機會高

本港的淋巴癌個案持續增加,每年新症逾1000宗,不論男女,由幾歲的兒童,至近百歲老人皆有機會患上此病。淋巴癌的可怕之處是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器官組織!不過,這個十大癌症殺手之一,若可以及早發現,治癒機會非常高。究竟淋巴癌有哪些患病徵兆呢?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任何人若出現淋巴結脹大、持續發燒、大量夜汗、皮膚痕癢及消瘦等徵狀,便要提高警覺,盡早求醫。 近年淋巴癌個案有持續增加趨勢,每年新症個案已由以往700多宗上升至現時的逾1000宗。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出,淋巴癌個案的增加,部分與人口老化有關,但醫學界仍未解開淋巴癌的成因,僅知道此病的遺傳性不高,現時亦未有有效的淋巴癌預防或篩查方法。 淋巴癌病徵變化多端 出現徵狀盡快求醫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病徵變化多端,視乎患病部位而可能有不同的徵狀,例如發生在胃部的淋巴癌有可能出現胃痛等不適,因此,最佳的應對措施是身體出現不適時要盡快求醫,尤其是出現以下5個徵狀,隨時有可能是淋巴癌的徵兆。 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 淋巴結脹大 持續發燒 大量出汗,尤其是夜汗 皮膚痕癢 消瘦 淋巴組織遍佈全身,故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且種類繁多,有B細胞、T細胞及NK細胞。梁醫生表示,淋巴癌是指原發在淋巴組織的癌症,若由其他器官的癌症,例如乳癌、甲狀腺癌及肺癌等轉移至淋巴結,則不屬於淋巴癌。   低毒性病徵不明顯 高毒性易短時間惡化 淋巴癌既可於淋巴結出現,亦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器官,包括皮膚、脾臟、生殖器官、乳房,以及甲狀腺、口水腺及淚腺等。「淋巴癌有近百種,可分為低毒性及高毒性兩大類。低毒性淋巴癌的生長速度比較慢,容易因為病徵及影響不明顯,待癌細胞擴散的較遲階段始被發現。」至於高毒性淋巴癌,則生長速度較快,令人防不勝防,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 不過,梁醫生指出,低毒性淋巴癌並不代表沒有威脅,而高毒性淋巴癌亦可以治癒。「高毒性淋巴癌的即時危險性雖較大,但可治癒『斷尾』的機會亦相對較高,反觀低毒性淋巴癌的病情則比較『拖拉』,可於多年後復發,在復發時有可能變為高毒性淋巴癌。」化療配合標靶藥 治癒機會高 淋巴細胞游走全身,故治療淋巴癌一般以藥物為主。梁醫生表示,傳統的化療藥物在治療淋巴癌成效良好,配合標靶藥使用,可大大提高治癒機會。近年更有免疫治療可用,而危險性高或藥物無效的病人則可進行自體或異體骨髓移植,藉以根治淋巴癌。「即使年紀較大的病人也不應放棄,已屆八、九十歲仍可接受治療,劑量和療程可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調整,曾有90多歲的淋巴癌患者治療後成功康復。」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治療方案需要針對不同種類淋巴癌的特性,才能取得較佳療效,使用合適的化療藥,部分則要配合標靶藥,亦有些淋巴癌較易轉移至腦部,需要選擇一些較能進入腦部的化療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以免腦內的癌細胞變成病情復發的肇因。 他續說,正因淋巴癌的種類多,準確的檢測結果對治療十分重要,若分類有錯有機會影響治療。慶幸的是現時檢測技術先進,透過顯微鏡、免疫及基因等不同檢測,有助準確診斷。   5類高風險人士 通淋巴非預防淋巴癌 梁醫生提醒,若曾接受電療或化療、感染幽門螺旋菌、丙型肝炎、愛滋病及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士,患上淋巴癌的風險會較高。他也叮囑,不要以為藉「通淋巴」可以預防淋巴癌!「通淋巴僅是普通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而已,切忌拖延治療。」 「認識淋巴癌」明報副刊FB Live 直播 日期: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時間:20:30 至 21:00 講者:梁憲孫醫生(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 查詢電話:2515 5437 機會難逢!11月15日前留低您的疑難,歡迎踴躍提問:

Read more

【淋巴癌】淋巴癌以藥物治療為主 治癒機會高

淋巴癌是本港十大癌症之一,全球病發率不斷上升,並有年輕化趨勢。由於淋巴細胞遍布全身,因此淋巴癌可以原發在身體任何位置,而且淋巴癌種類繁多,病徵多元化,所以患者很容易忽略及與其他疾病混淆。養和醫院及明報健康網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辦「淋巴癌療新趨勢」講座,分享相關診斷及治療資訊,以提升市民對淋巴癌的認識。 Read more

【淋巴癌】醫言有理:菊池病惹淋巴癌虛驚

菊池病屬罕見良性淋巴腫瘤,患者多是亞洲人,尤其影響女性,一般四十歲以下,亞洲以外其他地方罕見,相信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例如「白血球組織血型」(Human Leucocyte Antigen)。病徵包括發燒及淋巴腺腫大,其他還有易倦、關節發炎疼痛、皮膚出疹、肝臟脾臟腫大、出夜汗、惡心、嘔吐、體重下降及肚瀉等。驗血檢查或發現白血球及血小板下降情况。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