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孕婦感染新冠要注意的5個問題 中醫分享懷孕確診如何自療紓緩喉痛失聲

【明報專訊】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風險相對較高。註冊中醫黃晶晶懷孕12周時確診,隔離期間以中成藥「自療」,配合按摩和湯水紓緩咳嗽、喉嚨痛、失聲等不適症狀,剛誕下健康寶寶的她分享康復之路。若孕婦不幸確診,新冠病毒會否影響胎兒?隔離期間應否如期產檢?可否服用中成藥或抗病毒藥物?請來中西醫一同解答,關於懷孕期中招的5個問題。 中醫懷孕期間感染新冠 按穴DIY湯水「自療」 5個孕婦確診問題 2022年初,註冊中醫黃晶晶繼丈夫發燒並確診後,翌日亦發燒,快速抗原測試結果呈陽性。當時她懷孕12周,但遲遲未獲安排送院,一直居家隔離等候。隔離期間,無法外出就醫,在有限資源下,她憑自己的中醫知識,採取一些方法自救,紓緩症狀。 相關閲讀:【新冠後遺症】康復者持續咳嗽咽喉乾癢現長新冠 中醫:先袪除外感邪氣 飲食作息要注意(養生帖) 發病初期發燒、喉痛、咳嗽 體質各異 忌自行服中成藥 黃晶晶憶述,發病首3天有發冷、發燒、喉嚨痛、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跟感冒差不多。第一晚持續幾小時輕微發燒,徘徊38℃左右。她服食感冒清熱冲劑中成藥,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清熱之效;亦服食了清熱解毒抗病毒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以幫助退燒及緩解喉嚨痛,但擔心藥物可能會影響胎兒,故把劑量減半。 不過,她提醒,因自己具備中醫知識可按病情用藥,大家不應仿效。「一旦確診新冠,切勿自行服食中成藥,必須尋求專業意見。每人體質各異,在缺乏醫囑下胡亂服藥,可能適得其反。」 發了一晚燒後,出了一身汗,開始退燒,周身骨痛亦緩解了。中成藥服了3、4天後,大部分症狀減退,便停止服藥。唯獨喉嚨痛始終沒有緩解,且愈來愈嚴重,病發第3天更完全失聲。 粥水湯水為主 加陳皮健脾開胃 她表示,懷孕早期孕吐較明顯,胃口原本已不好,確診後胃口變得更差,加上疲憊不堪,根本沒有進食意欲,每日亦未必食足三餐。但要抵抗疾病,又不得不補充體力及水分。她採取清淡、容易消化的飲食原則,以粥水、湯水為主,略加陳皮,有助健脾開胃。 相關閲讀:【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雪梨南北杏湯 紓緩喉嚨痛失聲 雪梨南北杏湯是她當時經常炮製的湯水,材料及做法簡單,2個雪梨(連皮),加適量南北杏、少許陳皮、清水煲成湯水。「雪梨潤肺,南北杏化痰止咳,陳皮健脾化痰,此湯有潤肺之效,有助紓緩喉嚨痛、失聲的不適。想味道更可口開胃,可再加1個蘋果(去皮)煲,蘋果潤腸,有助排便。當時胃口欠佳,較適合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此湯湯渣煲至腍身,易於入口。除補充體力外,多飲這類潤肺湯水,有助緩解喉嚨不適,畢竟一確診,口腔已好乾涸,喉嚨持續有恍如刀割的痛楚。」 按摩兩穴位 助止咳平喘 孕吐加上咽痛咳嗽,滋味很難受。當時黃晶晶受咳嗽困擾,但又不想食止咳藥,故按摩兩個有助止咳平喘穴位,分別是定喘穴(位於背部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中間,往左右各半寸)及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有兩種按摩方法,一是用手指加按摩油輕輕從上至下推揉穴位,另一種則是溫熱穴位。每日按1至2次,每次按1至3分鐘。 她指出,懷孕晚期確診若有慢性咳嗽,會較辛苦。因為用力或頻繁激烈咳嗽,會增加腹腔壓力,原本已挺着的大肚承受的壓力更大,有可能刺激子宮收縮,影響胎兒;建議這時應求診,亦可按摩上述穴位,紓緩咳嗽。 樂觀抗疫 多休息做伸展運動 準媽媽確診最擔心當然是病毒會影響胎兒,黃晶晶也不例外。一般18至22周後開始感覺到胎動,超聲波檢查才可較詳細地檢查胎兒結構及其發育情况。當時她懷孕12周,無法在隔離期間做相關檢查,難以了解胎兒發育有否影響,難免擔心。 「上網瀏覽相關資訊,知悉確診孕婦之後誕下的孩子都十分健康,所以跟自己講:『一定會大步檻過』, 心態積極很重要。確診後精神不好,便多休息,做一點伸展運動、看電視,輕鬆一下,以正面心態抗疫。」直至核酸檢測結果變回陰性,她急不及待趕去私家醫生處做超聲波檢查,知道胎兒發展無異常,終於放下心頭大石! 接觸過不少新冠確診病人,自己也受過病毒煎熬,經此一役,她有一番感受,「新冠傳播力較強,就算注射了疫苗,大多數人都會出現感冒發燒症狀,體質較好的人康復較快,亦較少新冠後遺症;體質差的人康復時間慢,較多後遺症,如氣管敏感、疲勞、流鼻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食慾減少等。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大家平時不要放棄鍛煉身體,適時養生,多飲暖水,少飲凍少食生冷,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免疫力就會好」。 懷孕前已接種兩針疫苗,一直有運動習慣,加上不飲凍不吃生冷。她笑言,新冠康復後沒有新冠後遺症。 文:黎芸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確診應對:懷孕後期中招 重症風險較高 【明報專訊】孕婦不幸確診新冠,要注意什麼?且聽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心怡以下的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問:孕婦染疫風險如何? 答: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各種病毒風險較高,包括新冠病毒。香港婦產科學院鼓勵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學院網站亦提供備孕及懷孕人士接種新冠疫苗的建議,詳盡解釋於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以及接種新冠疫苗的利弊。雖然新冠病毒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並不常見,但亦有可能令孕婦出現嚴重症狀及早產的風險。 作為婦產科醫生,我會依照學院指引,為準媽媽解釋接種疫苗的疑慮,令她們有足夠資訊衡量接種的風險與好處。她認為接種疫苗是準媽媽個人選擇,不論接種與否,該決定亦應被尊重。不過無論有否接種疫苗,都應該做好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地方等,減低感染風險。 問:確診孕婦會出現哪些症狀? 答:處於適育年齡的女性,大部分都沒有長期病患,再加上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病徵一般較輕微,如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等,甚至沒有症狀。但亦有孕婦會出現較嚴重病徵,如肺炎、氣喘、呼吸困難、胸口痛等。特別是懷孕後期(即5個月或以上)才感染,較大可能有嚴重症狀或併發症,甚至需進入深切治療部(ICU),或者需要使用呼吸機。對胎兒構成的風險更大,增加早產風險。 呼吸難、心口痛、胎動少 即睇急症 問:確診後,孕婦下一步要怎樣? 答:視乎症狀而定。如果症狀較輕微,例如有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肌肉痠痛、流鼻水、咳嗽等,可以透過醫管局的流動應用程式「HA Go」,查詢並預約新冠指定診所求醫,這些診所專注處理輕微感染症狀的新冠病人。 但如果出現嚴重症狀,例如神志不清、氣喘、呼吸困難、心口痛、使用退燒藥後仍持續兩天發熱(超過38.5℃)、胎動減少(對於超過24周的孕婦)等,就要立即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盡快接受適切治療。 不會用抗病毒新藥 問:居家隔離期間,確診孕婦怎樣監測自己的病徵? 答:醫生會為孕婦處方藥物紓緩症狀,例如處方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馬來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來紓緩發燒和流鼻水,以及喉糖、止咳藥等。至於現時用來治療新冠的抗病毒藥物、抗體治療,則不會應用在孕婦身上,畢竟這些新藥使用在孕婦方面的數據不多。平時孕婦應每天記錄呼吸、心跳、體溫,以及胎動,若有任何異樣,應盡快聯絡醫生。 問:確診孕婦應否如期做產檢? 答:確診後,孕婦應立即聯繫其主診的婦產科醫生,以便醫生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專業建議。一般而言,如過往檢查結果屬低風險懷孕,主診醫生有可能建議推遲產檢,以減低確診患者感染其他人的風險。若懷孕屬於後期,或懷孕風險較高,醫生可能安排於隔離房間做產檢。 Read more

25款Gel甲油全數驗出含甲苯 可致頭痛刺激呼吸道皮膚 消委會籲孕婦哺乳者避用

【明報專訊】消委會測試25款水溶性樹脂指甲油產品(俗稱「Gel甲油」),發現17款樣本驗出最少一種歐盟禁用的致癌物,當中包括苯、甲醛及多環芳香烴。此外,全部25款樣本均驗出屬「第二級生殖毒性」的甲苯,消委會指短暫暴露於甲苯之中,可能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引致頭痛及肌肉疲勞,長期接觸或會影響肝臟、神經系統,和發育中的胎兒健康等。消委會表示,甲苯對發育的胎兒和兒童健康影響較大,孕婦和哺乳中的婦女應盡量避免使用含甲苯的產品。消委會稱對結果感意外,建議消費者避免使用含禁用致癌物的產品,已將相關樣本的測試結果轉交海關跟進。海關回覆,收到消委會報告後已立即跟進,試購懷疑不安全的產品做安全測試,仍在進行。(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25款全含甲苯 可刺激呼吸道、皮膚 甚或影響胎兒 籲孕婦哺乳者避用 臨近節日,不少女士都會裝扮,「Gel甲」是其中一環。消委會參考歐盟《化妝品法規》,購入市面25款水溶性樹脂指甲油產品,測試指甲油有害物質的含量。結果顯示,全部25款樣本均驗出屬「第二級生殖毒性」的甲苯,消委會指短暫暴露於甲苯之中,可能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引致頭痛及肌肉疲勞,長期接觸或會影響肝臟、神經系統,和發育中的胎兒健康等。消委會表示,甲苯對發育的胎兒和兒童健康影響較大,孕婦和哺乳中的婦女應盡量避免使用含甲苯的產品。 1國產貨含致癌物苯 短期致頭痛長遠損神經 結果亦顯示,全部樣本均未驗出N-亞硝胺或塑化劑,但有一款中國製產品驗出每公斤0.26毫克苯;另有3款韓國製產品驗出甲醛,驗出量介乎0.006%至0.010%,消委會指符合內地2015年《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中游離甲醛的總量不能超過0.2%的要求,但不符歐盟法規;另有14款產品驗出1至2種歐盟禁用的多環芳香烴(見圖)。 3韓國製產品驗出甲醛 消委會指出,苯屬歐盟《化妝品法規》及內地《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中的禁用物質,不能刻意添加於化妝品;其短期健康風險包括頭痛、暈眩及心跳加速,長期接觸可能構成致癌風險及損害神經和免疫系統。甲醛則是常見於化妝品的防腐劑,惟歐盟法規自2019年起禁止甲醛作為原材料添加於化妝品。另外,是次測試於樣本驗出的6種多環芳香烴,當中3種被歐盟列為禁用物質。消委會表示,苯的驗出量屬微量,但由於屬已知人類致癌物,建議消費者避免選用含苯的產品。 消委會:避免用含致癌物甲油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稱對測試結果感意外,建議避免使用存禁用致癌物的甲油,同時強調要由消費者自行評估風險。黃鳳嫺還稱,因甲苯是甲油普遍使用的溶液,建議孕婦減少使用凝膠指甲油,待胎兒出生才再「Gel甲」。 (消委報告) 相關文章:【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Read more

關於小朋友及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6個Q&As(衛生處方)

香港現正使用的兩款新冠疫苗安全有效,世界各地過億的孩子、本港超過80萬個學生亦接種過這兩款疫苗。科興疫苗採用滅活病毒技術為平台,適合3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復必泰疫苗採用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為平台,適合5歲或以上人士接種。 接種新冠疫苗會否出現過敏及副作用? 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設有先進和完善的醫療信息系統,密切監察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有效掌握新冠疫苗的接種情况。兩款為小孩接種的新冠疫苗已獲證實安全有效。家長大可放心讓小朋友接種以上兩款新冠疫苗。 很多家長都擔心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會有過敏反應,接種新冠疫苗與打流感針差不多,世界各地已累積大量經驗,新冠疫苗過敏不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至於有一般過敏症的人士,甚至患有哮喘、鼻敏感、濕疹、食物,甚至藥物敏感的小朋友,都可以安全地接種新冠疫苗,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過敏反應。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新冠疫苗對預防孩子感染 Omicron 後出現重症有效嗎?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自從去年11月份在南非爆發之後,迅速席捲全球,今年2、3月更嚴重重創香港,長者和幼童都深受影響。目前,要安全獲得對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並且建立群體免疫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有效的新冠疫苗接種。 世界各地已有非常足夠的科學數據,證實新冠疫苗能有效地預防感染後出現重症,減低入院和死亡風險,以及康復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家長值得留意的是小朋友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後,可大大減低感染 Omicron 後入院和出現重症的風險。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要盡快為小朋友接種。 巿民仍需緊記,已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士,亦應繼續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並經常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衞生。 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出現多系統性炎症,會有什麼影響? 家長絕對不能輕視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中、長期後遺症情况,因為發現部分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絕大多數兒童均未曾接種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即使最初感染新冠病毒時症狀輕微,但康復約2至6星期後,出現持續發燒,心臟、腦部、肝臟、腎臟等不同身體器官及皮膚出現發炎的情况。 大部分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的兒童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使用呼吸機、強心藥和大劑量的類固醇以穩定病情、亦有機會導致死亡。亦有發現顯示,部分兒童就算僥倖地康復過來,亦會出現器官長期受損、長遠後遺症的情况,需要緊密跟進日後的進展。 預防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最有效的方法是盡快幫小孩完成接種。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追蹤了幾千個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多糸統性炎症的病人,發現接種新冠疫苗能成功避免大部分多系統炎症的個案。為了避免兒童出現重症及後遺症,家長應盡快讓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 什麼是「長新冠」?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長新冠」的患者大會在感染新冠病毒後3個月之內出現病徵,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並無法由其他疾病診斷所解釋。這些病徵可以牽泛多個身體器官,而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相當程度影響。 本港約有15%染疫小童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的情冼。各人症狀、嚴重程度及病情因人而異,但最常見的病徵包括影響味覺、嗅覺、失眠、頭痛、學習和認知能力兼記憶力變差等重要腦部功能。 目前尚未有針對「長新冠」的特定藥物,治療方案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個別症狀進行護理,或透過一些循序漸進的復康治療,來減輕「長新冠」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建議患者作足夠休息、採取均衡飲食和生活模式、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做適量運動,來紓緩「長新冠」的徵狀。「長新冠」是一種需要多部門協作跟進的新冠後遺症。 現今全球專家仍正在了解「長新冠」的病因,並且努力找尋解決方案。「長新冠」發生的風險跟新冠病毒感染的嚴重性和病毒量息息相關,再次強調,完成接種新冠疫苗能大大減低病毒量和感染重症的風險,是預防發生「長新冠」最有效的方法,幫助「長新冠」徵狀的康復。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小孩感染過新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今年2、3月第五波的疫情爆發,有過百萬的香港市民感染Omicron,當中包括超過10萬個小朋友。許多家長以為孩子感染新冠後已有抵抗力,所以不需要再打針,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研究已證實感染Omicron 後的免疫保護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縱使感染新冠病毒後身體會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但這些抗體水平只能維持一段短暫時間,保護能力亦隨之消失。第五波爆發至今已經過了幾個月,孩子感染後的抗體已跌至很低水平,不足以保護孩子免受另一次重症的感染。 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小朋友感染新冠後必須完成接種疫苗。以測試陽性後14天作康復日計算,康復一個月後需要再接種新冠疫苗,可選擇接種科興滅活疫苗或復必泰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提高對抗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更長久地保護自己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包括更具傳染性的病毒變異株。對於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人來說,接種新冠疫苗是安全的。如果不肯定小朋友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家長可直接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並不會增加風險。 懷孕和餵哺母乳的時候可否接種新冠疫苗?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孕婦若不幸在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有機會對胎兒有負面的影響,可引致胎兒發育不良、夭折、小產及早產等嚴重問題,所有計劃懷孕的婦女應儘快接種新冠疫苗。 未曾接種疫苗的孕婦可在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世界各地的科學數據已顯示懷孕期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疫苗都安全有效。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不但能減低孕婦受感染患重症的風險,媽媽打疫苗後體內產生的抗體更能經胎盤傳送給胎兒,保護胎兒和出生後的嬰兒免受感染。 我們高度鼓勵孕婦接種後餵哺母乳,而正在餵哺母乳的媽媽,我們亦鼓勵他們接種,接種不但不會傷害嬰兒,抗體更可隨餵哺母乳傳送到嬰兒體內,保護初生嬰兒免受感染後發生重症。但切記接種新冠疫苗14天之後,才可產生足夠水平的抗體,所以孕婦應考慮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撰文: 葉柏強醫生 (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關日華醫生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Read more

【孕婦】妊娠高血壓 持續140/90mmHg 或以上要注意 4類人士屬高風險 定期監測血壓減併發症發生

婦女懷孕期間面對不少生理變化,其中因為要供應更多血液到子宮,血管擴張會令孕婦的血壓較平時低,不過部分孕婦卻會出現血壓高的情况,為什麼呢?暫時醫學界雖未有確切原因解釋妊娠高血壓的成因,但以下4類人士屬較高風險……妊娠高血壓多在懷孕20周後發生-持續140/90mmHg-或以上要注意-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陳運鵬醫生解釋,妊娠高血壓即是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出現高血壓,本地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二至三有妊娠高血壓。大部分個案都在懷孕後20周發生,20周前發生的妊娠高血壓個案屬罕見,陳醫生分享有個案在18周左右出現妊娠高血壓,但孕婦是懷有葡萄胎或有血小板相關疾病。 Read more

【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明報專訊】本港引入兩款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口服藥,分別為默沙東研發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及輝瑞研發的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其中默沙東口服藥已有逾千人服用,指定診所近日處方逾200個療程;輝瑞口服藥今天(16日)起使用。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稱,兩種口服藥各有特性(見表),如輝瑞口服藥會影響肝酵素,正服用薄血藥或抗生素等的患者須停藥才可處方,至於默沙東口服藥不可用於孕婦及餵哺母乳者。醫管局稱,輝瑞口服藥較有效,故會優先處方。專家指藥物適宜於發病首5天用於長者等高危患者,本地患者初步反應良好。 Read more

【新冠疫苗】衛生署更新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指引 中風心臟病豁免最長6個月 孕婦及哺乳期剔出科興疫苗禁忌症

【明報專訊】衛生署今年1月底及2月中更新給予醫生的指引,收緊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下稱「證明書」)的門檻,極少情况下如中風、心臟病發等可獲有期限豁免,為期3至6個月。孕婦亦將難獲豁免,指引中已將懷孕從科興疫苗「禁忌症」中剔除。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疫情爆發下,長期病患者屬染疫高危一群,要病情控制非常穩定才接種新冠疫苗或許錯誤。而在指引下基本上沒情况不能接種疫苗,「絕對的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是沒有的」,如中風或心臟病患者,「他們要等3至6個月,但並非不能接種」。 Read more

【宮外孕】不能忽視腹痛、陰道異常出血等徵狀 及時治療保孕婦安全

胎兒若要在母親體內順利成長,先要受精卵必須在子宮內着牀,一旦受精卵無故在子宮以外的地方如輸卵管等着牀,則會形成宮外孕,屆時受精卵不但很大機會難以存活,更有機會對孕婦構成生命危險。女士一旦如突然出現腹痛、陰道異常出血等徵狀,應盡快求醫,及早接受評估並作適當處理。正常懷孕過程是在女性排卵後,行房時精子經陰道游進輸卵管,並會在輸卵管與卵子結合,受精卵之後會再移到子宮內着牀。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傳染力強 未接種新冠疫苗?關於三高者、長者、孕婦、心臟病、癌症和慢性病者打針與否的8個問題

【明報專訊】Omicron已入侵社區,加上政府擴大疫苗氣泡,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或要再三考量;Omicron有免疫逃逸能力,就算打了3針也可能受感染……他們都問:「究竟應否打針」?衡量接種風險和感染風險,不少人仍對新冠疫苗有疑慮,尤其是長期病或癌症患者、三高人士、長者、孕婦等。3名專家為長者、孕婦、不同長期病患等,解答他們的接種疫苗的疑慮,以下8個問題你要知。 Read more

孕婦產後高危?腹直肌分離影響肌肉功能、肚皮下垂鬆弛 術後護理4點要注意

孕婦生產後,在擔心能否修身的同時,也會關注「收肚」情况。部分女士在生育後,會出現腹直肌分離,即腹部中央凹陷的情况,除了影響外觀,也會影響肌肉功能。腹直肌分離情况輕微,可以透過物理治療,鍛煉核心肌肉改善,若情况嚴重或出現肌肉功能受影響時,則需考慮手術處理。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