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可致心肌炎或突然死亡 醫生:35歲後猝死3大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明報專訊】在東涌一間小學任職的38歲女教學助理,前日(5日)傍晚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送院後不治。據悉她上周曾因肌肉疼痛求醫,醫生診斷她因流感引致肌肉發炎。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流感可以導致心肌炎,或會導致突然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編者按:另有急症科專科醫生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分別為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及腦出血,即使患者定時進行身體檢查,通常亦難以發現以上問題。) 有急症科醫生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多與心腦疾病有關。 教學助理猝死 急症科醫生:流感可致心肌炎 35歲後猝死3大主因 前日傍晚6時許,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一名38歲姓詹女教學助理在教員室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其他同事報警。救護員到場將她送往北大嶼山醫院,經搶救後證實不治。警方將案列作送院時死亡,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據了解,該名教學助理上周一(5月29日)因肌肉疼痛,前往北大嶼山醫院求醫,醫生當時診斷她為流感引致肌肉發炎,並處方藥物。事發當日早上她如常出門上班,沒有異樣,至傍晚近5時仍與同事聊天。 該校校長麥敏潮表示,死者在該校任職一年多,主要處理文書行政工作,例如收集試卷等,過往不常請病假。麥表示事出突然,「同事真係難過,大家共事一段時間」,並引述辦學團體表示會與死者母親保持聯絡,如有需要會向對方提供協助及支援。 醫生:35歲後猝死多因心腦疾病  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表示,流感可以引致心肌炎,影響心臟輸出血液功能,或導致心跳不規律,最終心臟衰竭致死,但他形容情况罕見。一般來說,輕微心肌炎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氣喘、胸口不適等症狀,但若出現急性兼嚴重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已經削弱心臟泵血功能,若數分鐘內沒有血液到達腦部,已經可以引致死亡。 另一名急症科專科醫生則表示,猝死有很多原因,真正死因要留待法醫驗屍後才能確定。但流感或過濾性病毒的確有可能引致心肌炎,誘發突發心律不正或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普通體檢難發現 需有症狀進行特定檢查 急症科專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分別為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及腦出血,例如患者心血管收窄,剛巧有血塊經過堵塞血管,導致沒有血液流到心臟;心跳紊亂,出現異常的心臟脈搏,令心室顫動,最終導致死亡;或腦部爆血管,造成腦出血。 彭續稱,即使患者定時檢查身體,通常亦難以發現以上問題,因為檢驗上述疾病需要做特定檢查,例如心血管閉塞檢查要透過心臟造影、心導管檢查發現;心室顫動要靠入侵性心臟檢查;腦出血要靠腦及腦血管造影檢查。以上檢查通常在病人出現相關症狀,例如心臟驟停、經常頭痛,並向醫生求助,醫生診斷認為有可能出現相關疾病,才會再安排檢查。 Read more

代糖產品有哪些?世衛指代糖無助減肥控體重 長遠或增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

【明報專訊】常見的代糖產品包括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紐甜(Neotame)、三氯蔗糖(Sucralose)和甜菊(Stevia)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一(15日)發布最新指引,警告食用代糖長遠而言不但無助控制體重和減少體內脂肪,還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甚至死亡的風險。《紐約時報》報道指出,世衛的指引與以往研究顯示代糖不會造成損害的研究結果有異。業界則質疑世衛新研究的確定性,又指摘世衛忽視低或無卡路里甜味劑對公眾健康的好處。 5類常見代糖產品 世衛警告長遠增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 甜味劑屬於代糖。WHO指出,經過對現有283項研究證據的系統檢視後發現,使用這類非糖甜味劑(NSS,又稱低熱量甜味劑),對體內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沒有影響,對體重和脂肪「影響很低」,「對減少成人或兒童的身體脂肪,長期而言沒有任何好處」。檢視還顯示,長期使用代糖,還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如增加二型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的風險。 世衛這項建議適用於除糖尿病人外的所有人,原因是今次檢視的這些研究全部都沒有涉及糖尿病人。 新建議適用非糖尿患者 從小避免攝入甜味劑 世衛營養和食品安全部門負責人布蘭卡(Francesco Branca)說,「從長遠來看,用NSS取代游離糖(Free sugar)的攝入並不利於控制體重。人們需要考慮用其他方法來減少游離糖的攝入,例如食用含天然糖的食物,如水果或不加糖的食物和飲料」。游離糖是指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和果汁等中的糖。 布蘭卡又說:「代糖不是必要的飲食元素,它沒有營養價值。人們應該從小開始,就完全避免或減少飲食中的甜味劑的攝入,以改善他們的健康。」 相關閲讀:【甜味劑】攝取過量甜味劑和糖會影響味蕾敏感度、致肥、增冠心病中風風險? 消委會:4種常用於飲品的甜味劑(附「甜味劑飲品健康啲?」短片) 食品業斥忽視低卡甜味劑益處 代表低卡路里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卡路里控制理事會(Calorie Control Council)主席蘭金(Robert Rankin)反駁世衛的說法,強調低卡路里和無卡路里甜味劑是可以幫助消費者控制體重的重要工具。另一業內組織國際甜味劑協會(International Sweeteners Association)發表聲明,對世衛組織的結論主要基於來自觀察性研究的低確定性證據感到失望,又說:「不承認低/無卡路里甜味劑對公眾健康的好處,是一種傷害。」 世衛的建議不會直接影響個別國家的政策,但會被列入修訂自身指南的因素。 (紐約時報/CNN/世衛網站) 相關閲讀:【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研究:搭橋手術後病人逾8%心臟病復發 13%再心絞痛 9.7%須再搭橋或通波仔 控制壞膽固醇至關重要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團隊追蹤309名曾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病人12至13年,分析病人死亡、心絞痛復發、再次接受搭橋或「通波仔」等情况,發現他們體內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如能維持低於2.3 mmol/l已屬理想。然而,本港目前臨牀遵從歐洲嚴格指引,建議極高風險者壞膽固醇水平維持低於1.8 mmol/l。參與研究的醫生稱,一般只有約兩成病人能達歐洲標準,相當嚴謹,今發現標準寬鬆些也可接受,令病人更有動力達標,有62.8%研究參加者能符合新標準。 中大研究:搭橋手術後病人逾8%心臟病復發 13%再心絞痛 9.7%須再搭橋或通波仔 中大醫學院及威院團隊追蹤309名曾於2006至2007年在威院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病人,分析手術成效與膽固醇水平的關係。該批病人平均年齡62歲,九成於手術前已須服用控制膽固醇藥物,四成本身患「三高」。研究發現6.8%病人因心臟病致死,另分別有8.7%心臟病復發及13.3%再次心絞痛,9.7%須再搭橋或「通波仔」。 相關閲讀:【通波仔/搭橋】冠心病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研究:壞膽固醇水平增 心臟問題致死風險亦增 研究統計病人死亡和復發等情况後,重新訂出3項理想指標,包括壞膽固醇水平低於2.3 mmol/l、撇除所有好膽固醇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低於3.2 mmol/l,及好膽固醇比率高於28.6%。研究亦指壞膽固醇水平每增加1 mmol/l,因心臟問題致死的風險每年會增加2.3%。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JTCVS Open發表。 醫生:適度控制 存活率近歐指標 威院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稱,本港一般只有24.3%病人能符合歐洲指引水平,且病人接受搭橋手術後血管情况較佳,壞膽固醇水平毋須如歐洲嚴謹。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補充,研究非要改變臨牀標準,而是控制壞膽固醇水平低於2.3 mmol/l已很難,飲食須非常嚴謹和按時服藥,但與歐洲標準相比是較容易達到目標。 相關閲讀:【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水平 10年後存活率與歐美全動脈搭橋相若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稱,一般搭橋手術病人須接駁3條血管,本港較常做法是從身體其他部分取出一條動脈及兩條靜脈接駁,歐美地區則用3條動脈,效果較佳但未必適合每個病人。他稱研究發現只要控制壞膽固醇水平,10年後存活率與歐美全動脈搭橋相若,控制膽固醇水平至關重要。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糖尿病患者最怕要戒甜、戒口「無啖好食」?其實更令患者擔心的是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背後有機會增加患上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併發症的風險!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2021開始至2013年的活動主題便是「讓糖尿病患者獲得護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呼籲大眾關注糖尿病者的日常血糖水平監測、調節血糖水平的藥物、健康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援等範疇。事實上,只要日常做好管理血糖、按醫生處方依時服藥,注意運動作息,患者同樣可以生活如常! 要預防糖尿病,應保持適當體重和腰圍、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且遠離煙酒。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應遵從醫囑控制血糖,預防出現各種併發症。(網上圖片)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有眼科專科醫生指,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原來,香港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部分糖尿病人平日沒有留意足部狀况,有些中年糖尿病患者直至糖尿足發生傷口感染,出現腳腫及發燒入院,才知道自己患病。亦有病人因為細菌入侵趾骨造成骨髓炎,最後甚至要截除腳趾保命。足病診療師提醒患者,若發現雙腳有傷口但不覺痛、手指腳趾等出現麻痺或針刺等異常感覺、走短路程容易感疲倦、腳部冰冷等,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是糖尿足來襲!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而「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在香港,大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當中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腎功能喪失後便無法逆轉!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糖尿病】注意兒童糖尿病3大病徵 尿頻夜尿體重減 研究: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患脂肪肝風險可能增加 小朋友都有機會患上糖尿病?現時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月有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兒童糖尿協會發現本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協會研究亦發現,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後患脂肪肝的風險可能增加。兒童專科醫生指,糖尿病病徵包括尿頻、夜尿、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小孩較易見到徵狀,故提醒家長多加留意子女身體狀况。 關注糖尿病患者情緒 拆解7類口服藥優缺點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現時有7類口服糖尿藥,控糖之餘,各有不同優點和副作用,患者應如何選擇?新藥一定勝舊藥?醫生即時為你拆解。 糖尿病、妊娠糖尿患者情緒易受影響 家人、朋友正面支持成心理健康關鍵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同時出現了抑鬱等心理上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護理是24小時全天候無休,加上不同人際關係中所帶來的壓力,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另外,研究發現心理困擾亦有機會是源於本身糖尿病導致的皮質醇變化,水平升高有機會致抑鬱症。就着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健康,患者的家人、朋友等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關心、多陪伴、多善意提點能協助患者的思想走向正面,令患者可積極面對病情。 防止血糖失控要「計數」 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法則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臨近年尾,節日假期往往令人容易「失控」!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飲食,難道大時大節都要勒住肚皮?營養師柳提醒糖尿病人要學識「計數」,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食得精明自然無懼血糖飇升!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病人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有7個成因,因此戒除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飲食】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 定量攝取澱粉質及營養元素 健康控糖(附建議菜單) 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應改掉會影響血糖穩定的生活習慣外,亦建議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透過定量攝取澱粉質及其他營養元素,不但不會有捱餓感覺,更可控制血糖水平。那麼,何謂「211陣型」?飲食技巧有何重點?外出用餐又能否做到? 【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原來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註冊營養師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BMI正常不代表無中央肥胖?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體重指標(BMI)沒有超標便等同於健康,但其實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註冊營養師指出,要解決中央肥胖問題,關鍵在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透過恆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能有助脂肪轉化,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動起來!控制血糖 由恆常運動開始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要由不運動變成恆常運動,是需要時間轉變的,物理治療師建議大家可以由日常生活入手,循序漸進。而糖尿病人在運動前、後以及運動期間,亦應注意水分攝取及血糖值,避免身體不適,7個重要建議你要知! 八段錦8招易學易做 健身氣功對高血壓糖尿有幫助 多項研究證實,健身氣功有效管理壓力,能減輕抑鬱及焦慮徵狀,同時,氣功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亦產生正面作用,究竟背後機制是怎樣呢? Read more

【心臟病】留意胸痛警號?了解冠心病、心律不整成因、徵狀和治療 及早預防併發症

香港著名編劇及導演羅啟銳昨日傳來因突發性心臟病離世,據消息指他前日黃昏在家中感到心臟不適,乘救護車前往醫院途中離世,終年69歲。心臟病屬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3位,根據衛生署的數據顯示,2020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以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 71300人,而因心臟病而死亡人數有 6561人,佔2020年總死亡人數約13%。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佔心臟病死亡人數 58.8%。心臟病是一統稱,包括:冠心病、心律不整等。突然胸痛是否心臟病發的先兆?可以預防嗎?醫生和不同專家逐一解說心臟病的成因、併發症和治療,最重要是怎樣才能維持心臟健康? Read more

【榴槤禁忌】榴槤配酒可致命?與山竹同食非人人適合?糖尿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要注意

【明報專訊】月初有報道指,泰國一名24歲軍人吃了2瓣榴槤及喝了1瓶半啤酒後頭暈不適,其後昏倒,沒有呼吸,送院搶救後不治。榴槤配酒莫非有致命可能?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在進食時有何要注意?另有指榴槤與山竹一起吃可平衡燥熱?又有說榴槤能健脾補氣,補腎養血,甚至能紓緩痛經,是否都屬實?要進食這水果之王,還有其他禁忌嗎?榴槤當造配酒可致命?糖尿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榴槤當造,金枕頭、貓山王、黑刺等,吸引榴槤迷急不及待大快朵頤。貴為水果之王,榴槤的熱量和脂肪相當高,但同時富含膳食纖維、抗氧化物;一眾fans甘冒增磅風險,「愛不惜口」!且慢!近日泰國有一宗死亡個案,懷疑與食榴槤時飲啤酒有關。屬偶發事件? Read more

【新冠疫苗】衛生署更新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指引 中風心臟病豁免最長6個月 孕婦及哺乳期剔出科興疫苗禁忌症

【明報專訊】衛生署今年1月底及2月中更新給予醫生的指引,收緊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下稱「證明書」)的門檻,極少情况下如中風、心臟病發等可獲有期限豁免,為期3至6個月。孕婦亦將難獲豁免,指引中已將懷孕從科興疫苗「禁忌症」中剔除。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疫情爆發下,長期病患者屬染疫高危一群,要病情控制非常穩定才接種新冠疫苗或許錯誤。而在指引下基本上沒情况不能接種疫苗,「絕對的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是沒有的」,如中風或心臟病患者,「他們要等3至6個月,但並非不能接種」。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傳染力強 未接種新冠疫苗?關於三高者、長者、孕婦、心臟病、癌症和慢性病者打針與否的8個問題

【明報專訊】Omicron已入侵社區,加上政府擴大疫苗氣泡,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或要再三考量;Omicron有免疫逃逸能力,就算打了3針也可能受感染……他們都問:「究竟應否打針」?衡量接種風險和感染風險,不少人仍對新冠疫苗有疑慮,尤其是長期病或癌症患者、三高人士、長者、孕婦等。3名專家為長者、孕婦、不同長期病患等,解答他們的接種疫苗的疑慮,以下8個問題你要知。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丨不可忽視的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足、糖尿上眼、心臟病 有效控制血糖7個貼士 了解糖尿藥副作用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會引致不少身體的問題如糖尿上眼、糖尿腳、三高甚至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什麼人會是糖尿病的高危人士?一旦確診糖尿,飯食上有什麼要注意?糖尿藥是否會有副作用?摸摸肚子,每個都市人或多或少都有個「肚腩仔」,切勿以為BMI正常就代表無中央肥胖!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就代表健康,其實當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 Read more

【食得smart】一餐火鍋湯底食材熱量可達3900千卡=14碗白飯 增心臟病、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6式化解健康危機

【明報專訊】11月7日立冬,加上天文台已預告下周氣溫顯著下降!相信火鍋最受歡迎。火鍋口味層出不窮︰港式、川式、日式、韓式……食材選擇亦非常多元化。然而,當中隱藏着健康危機, 一頓火鍋攝取熱量可高達3900千卡,相等於14碗白飯!不少湯底及食材均屬高脂、高鈉,增加肥胖風險,從而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機率。想吃得滋味又健康,以下「火鍋6式」,可化解健康危機。 Read more
X